《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荷塘月色》、《背影》、《雷雨》、《沁园春·雪》、《装在套子里的人》、《项链》、《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本书遴选了三十篇中学语文经典篇目。同一文本,多元解读,尽显个性魅力。读者主体、文本主体、作者主体,深度同化与调节。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和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近年来关注中小学教育问题。其主要*作有《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做教师真难,真好》等。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富仁,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4  关键词语中的童心和幽默
    24  自然·社会·教育·人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37  还原法分析和关键词解读
    42  怎样读和教《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故乡》
    50  精神故乡的失落
    65  《故乡》心灵的诗
鲁迅:《社戏》
    69  读一读《社戏》全文
    75  杂文话语和抒情话语的统一
鲁迅:《孔乙己》
    80  鲁迅为什么偏爱《孔乙己》?
    90  《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
鲁迅:《祝福》
    95  礼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剧的四层深度
    106  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
鲁迅:《阿Q正传》
    111  杂文成分对小说构成干扰吗?
    118  说不尽的阿Q
鲁迅:《铸剑》
    124  诡奇、荒诞的背后:鲁迅的另一类小说
    134  荒诞而庄严的颂歌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143  由文字到电影场景的转换
    147  杂文式抒情:在曲折的逻辑中深化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154  《回忆鲁迅先生》的文图并读
    165  精神光彩在琐事中闪烁
朱自清:《荷塘月色》
    170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79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朱自清:《春》
    182  用笔如舌
    186  从儿童天真的眼睛看春天的诗意
朱自清:《绿》、《背影》
    193  把视角之美集中在绿色上
    199  《背影》背后的美学与方法问题
    205  做与不做之间
郁达夫:《故都的秋》
    216  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220  追求大雅和大俗的交融
曹禺:《雷雨》
    231  《雷雨》是社会问题剧吗?
    236  蘩漪是坏人吗?
刘亮程:《走向虫子》
    241  说什么理?如何说理?
    247  对人类盲目自信的反省和调侃
《木兰诗》
    251  《木兰诗》赏析及其文化学阐释
    264  花木兰是英勇善战的英雄吗?
宋祁:《玉楼春》
    271  为什么无声的红杏枝头能闹起来?
    273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78  《天净沙·秋思》发微
    284  意象并列的弹性空间
毛泽东:《沁园春·雪》
    288  严酷美的颂歌
    292  《沁园春·雪》新解
里柯克:《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295  爱的无私和被爱的自私
    301  怎样写母爱?母爱是什么?
卢森堡:《狱中书简》
    307  非常状态下的写作
    312  女性柔美的崇高情怀
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
    316  《绞刑架下的报告》的读、讲提示
    320  死亡面前悲壮的幽默
伏尼契:《牛虻就义》
    326  比死亡威胁更强大的高贵精神
    330  谈谈《牛虻就义》的艺术处理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335  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几个问题
    349  《装在套子里的人》结构上的套子
都德:《最后一课》
    354  渺小的人物和崇高的主题
    361  《最后一课》释题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368  意味深长的《皇帝的新装》
    371  欺骗和自我欺骗的荒诞喜剧
莫泊桑:《项链》
    378  失落的与获得的
    390  一个人物的两个自我
    401  《项链》告诉读者什么?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406  怎样感受人?怎样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12  略说《我的叔叔于勒》
    417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称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