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近代中国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结集之一。全书分为四部分,文献资料是从史料文献中辑选出的关于珠海和澳门的史料;专题研究主要是对马礼逊学校、近代澳门对邻近地区的辐射作用、清末民初的粤港澳流动等进行探讨;调研报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鸡山牛歌的乡土底蕴、历史文化内涵和变革年代下的发展进行了考察;书评与史料
《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研究》由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主办,立足中国东北地区,整合东北地区伪满、日本研究资源,致力于近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本书是第3辑,从思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披露近代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领土侵略、思想控制、经济掠夺、文化统制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文化概述、中国古代思想学术流派、中国古文化遗址、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国选举和科举制度、中国古代书院文化、中国民俗和岁时节令、中国书画艺术、中国戏曲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镇与传统村落、中国古典园林、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服饰文化。
本书立足于社会建构、文化记忆等理论,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和理论思辨,探讨了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蜀地,如何从并不宜居宜业的地区逐渐衍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的发展历程。书稿还立足于天府之国的文化背景,作为个案探讨,论述了成都的友善基因和郫都的文化发展。
本书选取了燕赵、三秦、三晋、齐鲁、吴越等十一个文化生态群体,撷取了各地的民俗民情、地方风物、饮食、建筑、文化名人等历史沿革,力图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上,构建一个清晰的文化性格脉络。
本书是对《明孝宗实录》的全面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文本研究两部分,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分为文献编纂研究和史实记载辨误两编。上编对《明孝宗实录》的编纂背景、编纂人员、编纂思想以及实录的凡例、奏疏、传记、事件记载、编纂特色及其史学价值进行考述;下编则运用大量文献,对《明孝宗实录》的文本进行校勘辨误并论述其之于历史
藏北高原是连接高原与内地的重要交通廊道。特别是在清代以来,藏北范围内的嘉黎是川藏官道的重要粮台驿站,因此留有很多中央治理西藏的地方性汉藏文献资料。但由于疏于整理、研究薄弱、资料分散等原因,这些资料并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本书系首次将藏北文献资料特别是汉文史料进行系统整理辑注,资料来源主要为各版本西藏方志、进藏人员记述、档案
本书由上海市奉贤区政协主持编辑的文史类著作,分为古村落、古镇、古建筑和政协调研课题《活化历史文化遗存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对古镇古村古建筑活化发展的思考和对策》四个部分。全书为上下两册,60余万字,区域地图40余幅,图片300余帧。全书主要通过政协委员和文史工作者的采访、整理、挖潜,配上区域地图和照片,把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上海老城厢的历史文化、市井风情和日常生活,全书以访谈、逸事、人物、走笔、影像、”非遗”等部分组成。老城厢是上海江南文化的滋生地,海派文化的孕育地,城市精神的发祥地,也是上海的城市之根、发展之源、文化之脉;对上海人而言,老城厢是上海人的”乡愁”。作为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老城厢孕育了大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的儒学,其远源也应溯自河洛大地。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生发了诸多儒学原典,诞生了不少重要的儒家学者,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并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对中国其他地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尚未发现专题研究“河洛儒学”的学术专著。本书探讨了河洛儒学与河洛文化及黄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