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超级案例集。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国家的,历史先辈们都遇到过、处理过,有经验教训。 本书作者华杉用通篇大白话翻译整部《资治通鉴》,并尽量保留原文的韵味,让人像读小说一
本书从客家文化学的角度,基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全面系统地介绍客家文化。具体内容包括客家与客家文化渊源、客家建筑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手工艺、客家教育文化、客家宗族文化、民间信仰、客家精神文化、客家艺文、客家华侨。本书既可作为初次接触客家文化的读者的通俗读物,为人们开启精彩的客家文化之旅,也能为有志于客家学研究的
本书为史学研究论文集。全书收录《大运河与大一统:北魏洛阳时代的水运建设及其意义》《庆典中的政治:论南宋的庆寿礼》《新出唐围棋国手王积薪墓志所涉史事再考》《两广总督与晚清广东对外交涉以裴景福案为中心的考察》《防疫与博弈:美国在清末东北大鼠疫危机的外交应对(19101911)》等16篇论文,研究范畴涉及中外交流史、史籍考订
本集刊论文以中国古代史从汉魏至隋唐史研究为主体,延续武汉大学唐长孺先生开创的研究风格和优势,研究角度涉及政治史、制度史、地理、社会等以及新出文书和碑刻的整理和研究等多个方面。本辑包括11篇论文,主要主题包括城市、空间、礼法等内容,作者有吴丽娱、杜晓峰等著名学者,论文涵盖了汉魏到唐之间以城市政治史、制度史以及碑刻、墓志、
汉书补注(全十二册)
清季遭逢千古未有的大变局,集历代王朝体制之大成的清代体制难以从容应对,为了图存,必须应变,于是中国继隋唐以后再度出现整体性制度变更,以政体变革为主导,包括官制、司法、财政、金融、军事、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体制全面转型,各种牵涉西学、东学和中学的观念层面的变化,*终落实于机构增置与制度建制,并通过各项制度的实施贯彻而得到
近代中国人虽然从明治新汉语接受了大量新名词,可是遇到西文概念或是论及所指事物,还是不由自主地会自行重新上溯古代典籍,望文生义、格义附会。而且在解读新名词之时,往往不仅是比较西文原词,将新名词看作一个整体对应,而是分别从汉字组合各自的字义来理解词义。如此一来,同一汉语新名词在东文和中文语境中呈现不同形态,进而产生了许多彼
作者在张之洞档案的系统阅读中突出地感受到,这批史料给今人提供了观察戊戌变法的新角度:张之洞、陈宝箴集团是当时清政府内部的政治派系之一,也是为主张革新的团体。从档案中看到,张之洞集团及主要政治人物对康、梁所持的排斥乃至敌对态度,似可多维地了解变法全过程的诸多面相,并可大致推测康、梁一派的政治前景。 以往的戊戌变法研究,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版第二级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介绍的普及性读物。本书立足海外读者特殊情况,精心选择内容、设计框架,共16章,四章为一个主题。每一章都包含:国学小知识德行小故事诗文小积累通关小检测四大版块。此外,还设计了猜一猜填一填连一连小泡泡等有趣的版块。其中,国学小知识主要选取中国的山川大河、民俗文化、节日
《资治通鉴纲目》是大儒朱熹携弟子赵师渊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权威史书,更正《资治通鉴》的谬误,补充其缺漏,删繁就简,将原二百九十四卷的内容,缩编成五十九卷的精华,讲述了自战国至五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华夏历史。在体例上,开创全新史书纲目体,纲举目张,纲利于快速浏览,目可以对同一历史事件深挖其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