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分八章介绍了商代的气候、农业、时间、空间、社群和宇宙学等商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引证全面,融会贯通,很多观点对后世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是西方甲骨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既有学术上的严谨性,又有比较大众化的写法,作为商史入门的书籍,可以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体。
乌珠穆沁部落研究-中国蒙古学专家文库
本书是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主编的学术集刊。本集刊论文以中国古代史从汉魏至隋唐史研究为主体,延续武汉大学唐长孺先生开创的研究风格和优势,研究角度涉及政治史、制度史、地理、社会等以及新出文书和碑刻的整理和研究等多个方面。本辑包括11篇论文,主要主题包括城市、空间、礼法等内容,作者有何德章等著名学者,论文涵盖了汉魏到
本书收录隶属于铁西区的8个街道的志稿。此次整理,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点解决这些志稿在体例结构、记述史实、语言表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如结构方面,在保持原稿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予以适当调整,对设置不合理的章节进行归并、分拆或移位;在史实方面,对错误的人名、地名、职务、时间、数量、引文等进行了校正;语言表述方面,对诸如人称
本书分为重大项目专栏、西夏历史研究、西夏文献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研究、西夏文化艺术研究、西夏文物考古研究六个板块,主要内容包括:西夏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水平;西夏“职”体系再探析;西夏风俗概论;论西夏文形声字的形成;西夏保辜制度探析等。
本书是作者研究三峡历史文化30年的成果汇集,分三峡文献、三峡历史、三峡文化、三峡文学四章。内容既有三峡战争史、夔州文化论等宏观审视,也有天生城抗战、明玉珍大夏国本末、荆襄流民运动与三峡区域社会等个案研究;既有三世轮回重情守信的文献疏证、杜诗名物三峡乌鬼的追根溯源,也有王士禛、张问陶等诗坛泰斗的作品阐释,以及辽金元巫山文
《连江县志(民国版)》分35卷,记述连江自建邑以来至清宣统三年的历史、地理、文教等,所载内容涉及山川、水利、名胜、人口、交通、物产、人物、礼俗、职官等。篇幅大,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中共连江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以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民国版《连江县志》为底本,参考乾隆版和嘉庆版《连江县志》,对《连江县志(民国版)》进行整理,
本书分为两编。第一编“亲历”,以外国人的亲身经历为主,记述他们在安庆城的所见所闻。文字为原文翻译,配原文图片。通过这些文字与图片,可以看到20世纪初以来在安庆城演绎的新旧思想碰撞与中西思想碰撞。第二编“印象”,主要是对外国人拍摄和描述的安庆城,分“老城碎片”“明信片安庆”“城殇”三个章节进行梳理和说明。
德安府志十二卷,明马龠纂修,明正德十二年刻本。卷一地理,卷二食货,卷三封爵、职制,卷四公署、学校、祀典、惠政,卷五选举,卷六人物,卷七宫室、寺观、仙释、归附、祥异,卷八至卷十二诗文。此志尤存一方掌故,一代文宗李梦阳为之序,推誉此书条例严谨,去取公允。惜传世不多,仅天一阁尚存,但也残缺不全。〔康熙〕鼎修德安府志,清傅鹤祥
“宁波地方文化通俗读本”丛书为整理、呈现与传承宁波地方文化的系列通俗读本。本册主要从历代宁波书画文化、甬上藏书人家的书画情结、书画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书画交流等几个方面介绍宁波书画文化的特色和发展情况。其目的是让大家了解更多的宁波地方文化,进一步激发我们承担传承的重任,为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我们的贡献。中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