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水貌丰富多样,有八大主要水系,还有杭州西湖等四大名湖,千岛湖等人工湖泊,水网密布、河流纵横交错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人文景观,同时文化名人辈出,如东汉文学家王充、书法家王羲之、唐代诗人贺知章、骆宾王,宋代词人陆游,明代画家徐渭以及近代文学家鲁迅等。数以千计的名人故居、纪念馆加之鲁迅、茅盾文学奖、郁达夫小
我们忙碌于生活与奔波,可能向往远方和自由,但不能马上践行。不过,好像诗歌并不只在远方。生活的角落里,也有诗意的痕迹。从出门吹吹风的自由与惬意,到往前迈一步的勇气与坚持,再到爱的人教会我的温暖与感动,直至成长就是懂得放声大笑的豁达与释然,最后到过自己的生活的独立与乐观。生活的角落藏匿着温柔的力量。无论是闲暇时独自品读,还
本书为中古乐府和文论专题研究著作,分为“内篇”“外篇”和“附录”三个部分。“内篇”为主体部分,主要是中古时期乐府学和《文心雕龙》研究的相关论文,包括《论“乐府”作为文体概念的确立——从挚虞到刘勰》《<文心雕龙>“声律”说辨析》《南朝女性乐府诗考录》等已发表过的论文。“外篇”是对英美汉学界乐府学的最新成果综述,介绍了傅汉
本书是1917-1949年间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目录汇编。通过对民国时期报刊、图书的“拉网式”搜集,收录包括新诗手稿、新诗通讯、新诗广告、新诗动态、新诗创作谈、读者来信、新诗批评、新诗研究文章、新诗别集、新诗总集、新诗序跋、文学史著中的新诗章节、新诗史著、新诗研究论著、新诗导读本、新诗学位论文、新诗教材、新诗编年史、新
本书对宋代僧人石芝宗晓编著的《乐邦文类》的作者状况、版本源流、编著过程进行了全方位考述,在此基础上,从文体功能、思想价值的角度对集中所收录的文章文体进行了深入解析。从文学视角出发,分析了其中所收录各种类型的诗歌文本,揭示其审美价值及思想内涵。本书还考述该书各文本作者的生平行止及诗文创作。该书展现了靖康之后天台僧人与地方
评点作为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样式,通过序跋、凡例、评语、圈点符号等要素的分工配合对作品展开周全而细致的品评鉴赏。这种批评方式使得《孟子》评点兼备文学批评和文本阅读双重功能。评点家在剖析文法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诠释孟子思想、价值观念,为后人读《孟子》逐一揭示法门,以实现文以明道的目的。本书旨在考订《孟子》评点文献的基础上
作为元代第一位有长期汉地生活背景的帝王,仁宗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称帝后以儒治国,爱贤尚文。儒治新风下标准明确的人才选拔与凝聚,令此时的大元王朝呈现出“济济多士”的盛世风貌,深刻影响了身历其间的文人心态及其诗文创作。相应地,元中期的历史现场也借由这些文学文本得以复现,这一时期的作品因而展露出尤为显著的文史互证价值。与此
泰山辞赋是继“诗三百”之后最先成熟的一种文体,且为中国文学所独有。泰山辞赋以泰山为题材,构筑了由西汉初至清末近两千年的民族文化记忆,当前学界对其关注研究还比较有限。本书共三部分七章,首先从整体上历时地梳理出泰山辞赋的创作概貌及其泰山形象的生成流衍特征;继之分别从封禅文化、王朝认同、天人思想、隐逸文化等视角,探研了泰山辞
本书围绕魏晋南北朝私撰史籍与文学的关系及其影响而展开,笔者选择魏晋南北朝私撰史籍中最富有时代特色的地志、杂传、史论三种类型进行探讨。标题所谓史籍与文学的关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这个时段私撰史籍本身的文学性书写风貌,二是从比较的角度论述其与当时诗赋等主要文学体裁的关系。本书撰写紧扣于此,用六章的篇幅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在
本书精选了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20位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所选文章涵盖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对文化发展的热切期望、对教育革新的独到见解等诸多方面。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读者能够与先生们展开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深入领略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与思想深度,感受那一时期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与追求,从而汲取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