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秦国数百年生存发展争霸称雄的恢宏历史为背景,挖掘梳理其中语言战略的历史轨迹,运行规律,制胜之道。内容包括三大方面十二个论题:人言篇,秦穆公、商鞅、张仪、吕不韦的语言胜略;文攻篇,诸侯与秦国之间的文伐攻防;文宣篇,秦国诗文的经国大业。着力理清强秦之言的言内言外两大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一言制敌的艺术魅力和战略支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大幕揭开,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帝制的终结,计有120余天。这120天虽然转瞬即逝,但也惊心动魄,浓缩了3000年封建王朝、300年大清帝国分崩离析的*后记忆。 本书是对清朝*后120天的史实重建,以清宫档案等一手史料为基础,沿着清政府获知武昌起义的时间链条,勾画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北方游牧民族都面临着从游牧到或定牧或农耕或城镇的转型,这种转型与变迁改变了其原有的生计方式、生活空间、传统文化及心理结构。我们的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为主要切入点,同时辅以青海玉树的调研及甘肃肃南裕固族地区的调研,依靠翔实的调查资料,在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民族学、心理学、
2018年4月12-14日,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文莱、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新西兰等13个国家以及香港地区共130多名专家学者、嘉宾出席在崇左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于2016年创建,是中国和东盟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寻求扩大民族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
传统时代以来,江南一直是全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其历史与发展前景都有待深入探讨和全面研究。特别是在“近世”,社会复杂多变,对江南的城市、市镇及农村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城乡的社会环境、乡村生活与社会调控、水乡生活的变迁、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交通网络与公共服务、传统产业与新型经济形态、生活的现代化与人生追求等,这些内容
《姚著中国史》全书共5册,全书汲取中国和日本欧美俄苏多地研究成果,用全新的架构、独特的视角叙述从远古到清代的中国历史。第一册《黄河文明之光》【东汉末年前】爬梳了最早的中国,并剖析了中华第一帝国秦汉的勃兴与崩解;第二册《古代北西中国》全景透视了“游牧中国”和“农业中国”的竞争、共生与融合;第三册《南方的奋起》【公元189
《中山传:伟人故里千年香山》是“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的重要读本之一。本书从地理根脉、独特的城市精神、在各个领域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首创奇迹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饮食文化等多方面入手,以有限的篇幅聚焦这座城市最集中、最鲜明、最亮丽的历史、精神、文化、特色,系统呈现这个以世纪伟人孙中山的名字命
《嘉靖颍州志》(吕景蒙本)是明代重要的颍州(今安徽阜阳)方志,以其体例完备、文献价值高和对后世影响大为人所重。本书在对原文断句、标点的基础上,参照其前的《正德颍州志》、其后的李宜春《嘉靖颍州志》以及大量的相关文献,对书中的内容逐条进行注释,不但有利于前后对比,以突出文献的真实可信,而且有利于揭示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
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是世界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传奇,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为什么红军长征能够胜利,“谁使长征胜利的呢?”共产党怎样领导红军长征胜利,怎样认识长征胜利的深层原因及其对我们党成长、成熟的重大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我们应该从长征胜利辉煌的历史功绩中,汲取一些什么思
《蓬窗日录》八卷,明代陈全之撰。全书共分世务、寰宇、诗谈、事纪四门,以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著称,尤以“世务”一门涉及明代边务马政、驿传漕运、水利盐政及地方庶务等各个方面,而且不乏依据仕宦实践经验的考订或见解,对于深化明史研究和社会经济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次整理,参考作者同时代的文献,对其文字进行了仔细的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