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基于多模态教学理论和课程思政教改要求打造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教材。教材共分为三大部分十一个单元。部分为单元,整体世界遗产知识。第二大部分为本书的主体部分,介绍了关于中国的56个世界遗产(物质遗产),共七个单元双遗遗产(第二单元)、文化景观遗产(第三单元)、自然遗产(第四、第五单元)、文化遗产(第 六、第七、第
给孩子讲好中国故事这套丛书共分三辑,第二辑中国符号共六册,分别是《中国汉字》《中国瓷器》《中华园林》《中华美食》《中国戏曲》《中华医学》。六本书分别先整体介绍该符号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然后以跨页大图的形式展现该符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每本书由18幅跨页大图组成,每对页以故事为主、百科点为辅的方式讲清该符号的
本书撷取了唐代女性妆饰与西域文明相关的部分,着重探讨唐代女性妆饰文化的内因和形式来源,以及丝绸之路贸易对唐代文明的渗透本质。主要内容包括冶容研究、妆具研究、首饰研究、香身研究四部分,展现了唐代女性妆饰文化瑰丽多姿的整体形象、时代风貌和文化成因。全书图文并茂、史料充分、理论架构严谨,并且选择了唐代妆饰文化中的一个独特视角
国内关于海外中国学的研究由来已久,近年来开始了中国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深入探索。本书尝试为构建世界中国学研究学科体系,做出一些科学的探索。本书结合历史学、经济学、跨学科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国纳入全球视野中考察,对谭中之问、汤因比之问、彭慕兰之问、康德拉季耶夫之问、福山之问、雷默之问、李希霍芬之问等国际关注中国的代表性问题
全书以清嘉庆胡克家仿刻的胡注《通鉴》入手,细致探讨了胡三省《通鉴注》出版以来有关《资治通鉴》的版本源流问题。作者充分利用自己的版本学知识和历史学方法,将胡注《通鉴》撰述及出版的相关历史背景与中国古代图书的版本学基本问题,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了系统阐述。
从三联版24种钱穆作品系列中精选15种,涵括作者一生对经学、史学和哲学的精研和深思。如对孔子和《论语》的典范研究;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中国历史不同领域、不同专题的会通博识、深入浅出;而作者分别在青年和耄耋之年对宇宙自然、政治社会和德性修为的观照和感悟,无论是闲思还是盲言,都洞彻天地,启悟来者。
本书利用*新考古学研究成果,并辅之以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半坡、后岗一期、西阴、大汶口、红山、凌家滩、良渚、屈家岭和龙山等诸多考古学文化族属之谜,梳理出了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东夷和南蛮三大集团成长、发展、壮大,以及相互之间交往、冲突和融合的发展脉络,揭示了炎、黄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辑分设日下综论、史迹考索、民生探颐、燕史探微4个栏目,主要刊载北京历史上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环境变迁、城市治理,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阐释,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史等方面的论文20篇。全辑宏观论述与微观阐释、理论探讨与学术实践相结合,力求拓展和深化北京史相关的专题研究,
《清史论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是一本面向海内外的清史研究学术论文集刊,创办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颇受学术界的重视,潜心研究、学风严谨、把握学术前沿是其重要特色。书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历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学术史论的研究文章;既收录有关清代传统文化的博学鸿词科研究,也收
《近代史学刊》是教育部百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登载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领域内研究成果和信息,包括专题讨论、研究论文、研究综述、书评、史实考订、学者书札、学术信息等。本书是第24辑,分为全球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金融、政治文化史研究、社会经济史研究、研究述评、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