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左传》所载的治乱得失之迹,分篇而议,凡一百六十八篇。每篇立有标题,题下以小字引录有关传文,其盾是作者的沦议。《左传说》中那种浓烈的史论色彩已多不存,更多的是道德伦理的说教。然文笔奇巧,设譬取喻,翻空出奇,纵横捭阖,颇类《战国策》与苏东坡策论文的风格。
本书通过深入的地理行走以及细腻的笔触,生动而详尽地介绍了云安重要的革命遗址--中共三罗组织革命活动旧址荣昌堂、特委电台旧址、桃坪阻击战遗址、麦长龙故居、粤中独一团成立旧址、云浮县人民政府成立旧址和云安革命纪念公园等,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西江小延安”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 《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项跨越数年的读史大工程,作者熊逸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资治通鉴》,但并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本书为辑,内容涵盖《资治通鉴》周纪一、周纪二,以2
本书以时间为序,以平湖市的重大文明进程、重大思想文化成果、重要历史文化名人为主线,以优美的语言阐述了自马家浜文化时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属于平湖的“文史记忆”。本书突出总体性,展示了平湖历史文化的总貌,完整阐述了平湖在文史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和人文精髓,明晰平湖的文化的形态和特质,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平湖地
本书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和全新的视角阐释了《诗经》《易经》《书经》等中华元典的核心内容,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发历程及其双线纽结整合模式的结构特征,揭示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繁荣壮大的原生动力。作者指出《诗》《易》《书》是华夏文化的根脉,是儒家“人道”思想和道家“天道”思想的渊源,呼吁传承华夏文脉、创新华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
本书共包括《春秋古经说》《谷梁礼证》《后汉书补注续》《三国志补注续》《补后汉书艺文志》《补三国艺文志》六部分内容。该书遴选珍贵善本作为底本,采用新式标点进行点校,是研究先秦汉魏史学的珍贵史料,也对研究清代乾嘉考据学有一定的帮助。
本书分为“释读、翻译、编目部分”“非释读、翻译,仅编目部分”“非释读、翻译、编目部分”三部分,包括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藏东巴经典、国家图书馆藏东巴经典、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东巴经典等内容。
本书收录了《致力于纳西学的崛起》《急剧变化中的纳西族文化及其对策》《纳西学发凡》《纳西族历史文化概说》《“纳西”考释》《摩梭为“母系社会活化石”说质疑》等文章。
《诗词里的古都杭州》主要围绕南宋时期的杭州展开,通过诗词向读者们展现了杭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全貌。书中为孩子精选、讲解了几十首古诗,根据诗中的内容描绘了多雨的杭州美景、钱塘江大潮的恢宏气势、绝美的西湖十景、江南多才子的盛景。折页大图展现了南宋时期繁华都城的商业盛况,丝绸、茶叶、瓷器、应有尽有。这里还是美食的天堂,蒸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古称金陵、建康、江宁、石头城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di一学”的美誉,作为六朝古都,关于南京的诗词实在太多了,素有“诗国”“诗城”“诗都”之美誉。古都南京,许多有记载的景致和遗迹,今天在现实中已难寻踪迹,但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