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汉词整理与研究》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词体在越南形成与发展历史的探研,揭示词体创作在越南传播与流变的过程,填补越南汉词研究的空缺。 内容上,以越南历史上的朝代断限划分章节,分为后黎朝之前、后黎朝以及阮朝三个时期,并一一统计各时期越南汉词的词作数量、作者情况、存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作者为西安邮电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刘燕歌。书稿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山水自然描写在诗歌中的演进变化,及其对诗歌语言的丰富性和形象性、诗歌的抒情基质和审美格调发挥的作用。书稿的价值主要在于从人与自然、诗与自然的维度出发,在审视诗歌文体语言艺术发展的前提之下,阐释自然描写所承载的诗性语
本书旨在从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演进的规律,从而推论今后诗歌发展的道路,推动诗歌文化的繁荣发展。既不敢徒逞臆说,托之空言;亦不愿只述陈迹,而无所论断。故在行文之时,往往多所引据,众说杂陈。然亦各加剖析,明辨是非,终于表明自己的看法,得出一定的个人意见。对于前人和他人之说,虽不苟为同异,却又不能不有所同异
本书以心理学视角进行深入解读。首先,通过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原型意象,特别关注通灵宝玉,探讨自性化之旅的象征。其次,借助荣格的阿尼玛理论,剖析金陵十二钗的女性形象,揭示中国人心中的“阿尼玛”原型。最后,以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研究为基础,研究小说中青少年成长过程,聚焦贾宝玉的英雄之旅,探索其对抗封建礼教的心灵
《西藏当代汉语小说流变论》一书主要分四个章节对西藏当代汉语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各个阶段的创作特征和变化进行了论述。作者以时间为序,将西藏当代汉语小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围绕这三个阶段展开阐释。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以民族团结—阶级斗争话语为主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第二段阶,20世纪80年
本书是一部以唐诗为蓝本,探讨诗歌中蕴含的做人智慧的著作。书中精选唐诗中富有哲理的名言佳句,分别介绍其作者、出处及译文,并通过对作品的详细解读,挖掘唐诗中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使读者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引发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随,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浙学经典读本(第一辑)”丛书共12册,立足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浙地灿若星辰的大家名家,精选其富有创见的经典著作,由领域内资深学者疏通文句、解读文本、阐释思想。丛书集中呈现浙学之精华,而丛书之谓“浙学”,取“大浙学”之范畴,即以经史为主,包容多元学术,“既包括浙江的儒学与经学传统,也包括浙江的佛学、道学、文学、史学、方志学
本书在概述了俗文学概念和万历以前俗文学文体观的基础上,论述了万历年间文人的俗文学观念,着重分析了以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学文体理论的发展状况,并且从诗、词、文等体裁入手说明雅文学的俗化倾向,以此总结出万历年间以俗为主、雅俗兼容的文坛风貌。
本书围绕《红楼梦》的文本和版本,对至今存疑的问题进行探索和阐释。全书共分三部分,内容包括:《红楼梦》文本疑难问题新阐释;《红楼梦》版本与校勘难题新探索;《红楼梦》人物形象新解读。
本书选入的是《中华诗词》杂志创刊30年来,刊登在杂志上的优秀理论评论文章。从文章类别来看,有的对中华诗词创作起宏观导向作用,如中华诗词学会第三届会长孙轶青的《充分发挥传统诗词的社会功能》;有的对诗词创作的走向起引领作用,如丁国成的《“新诗主体论”可以休矣!》,马凯的《再谈格律诗的“求正容变”》;有的对诗词创作的潮流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