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矿集区找矿预测数据模型系列专著之一,详细且明确地说明了矿集区找矿预测预研究阶段需要编制或可能要编制的各类基本图件图层的属性数据表结构及数据项填写规定,供相关人员查阅使用。涉及关于矿集区找矿预测工作采用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矿集区找矿预测数据模型支持软件等内容。
迈克尔·马丁,拥有慕尼黑大学地理学硕士学位的专业地理学家,耗时五年进行了四十余次深入到世界各大至为极端的气候区——北极、北半球沙漠、南半球沙漠和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在绝大多数为只身一人考察的过程中,他搭乘摩托、狗拉雪橇、骆驼、直升飞机和滑雪板等交通工具,跨越了无数冰川和沙漠,经历了高温、干旱、极寒和长达数月的极夜,记录下
本书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勘查技术与研究方法,对喀什三角洲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基本查明了喀什三角洲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资源赋存分布和变化规律,开展了第四纪沉积与环境研究,查明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其相关环境地质问题,调查
本书阐述GeoProbe地球物理软件平台主要功能及基于该平台进行地球物理软件插件开发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物理数据库文件、网格文件、地图文件的工程化管理等功能,GeoProbe软件平台的逻辑架构、系统总体架构、业务子系统架构和系统集成方案,系统地介绍了GeoProbe控件、插件模板,数据库文件与网格文件结构及其访问
本书是“地质勘查遥感系统集成与综合应用示范”项目(编号1212011120226)的成果总结。该项目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空—地”一体化对地观测新型地质勘查遥感系统,研究了服务于遥感地质勘查的新技术、新方法,项目成果在遥感系统建设和高光谱数据处理两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我国地质找矿的综合能力,强化
《中国矿产地质志·银矿卷》是第一部全国层面系统反映中国银矿资源状况、勘查成果、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相关研究成果的专业志书,也是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成果之一。全书分上下两册上、中、下三篇,正文包含14章和5个附件,即第一章到第三章为上篇“概述”,第四章到第九章为中篇“典型银矿分述”,第十章到第十四章为下篇“银矿成矿规律
本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科研项目(XGMB2017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703242)项目的研究成果,在西昆仑玛尔坎苏(奥尔托喀讷什-穆呼)一带集中开展锰多金属矿产地质调查研究,通过锰矿区系统地质调查,以石炭系碎屑岩、碳酸盐岩为研究重点,确定含锰岩系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组成,厘定玛尔坎苏锰
本书以构造-岩浆成矿理论为指导,在比较系统地概述钦杭成矿带东段区域沉积建造、区域岩浆建造、区域变质建造、区域构造特征及区域建造构造演化的基础上,一方面系统梳理了区域上已发现的海相火山岩及热水喷流沉积岩建造,并详细介绍了新发现的中二叠世海底火山—热水沉积硅镁质建造的岩石学特征、时空分布及其区域控矿特征,重点论述了从新元古
本书以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为指导,通过解剖敦煌构造带中关键构造单元的结构-属性,厘定了敦煌南部红柳峡俯冲增生杂岩和敦煌北部三危山增生弧两个重要大地构造相单元,明确了敦煌构造带为古生代造山带,并且构建了敦煌造山带自北向南增生弧-增生杂岩的基本构造格架。
本书根据近年来地质工作中的土工试验、岩石物理力学试验和非金属矿物性测试类仪器设备的发展与应用现状编写,对3大类31台(套)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仪器结构、在地学中应用、维护方法做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