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唐青釉胡人俑竟然开口说话了?原来,他曾是大唐商队的成员,却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和商队在玉门关外走散了。他向小豆丁寻求帮助,就是为了找到商队的下落。小豆丁父子带着机器狗花卷,与胡人俑一起穿越到玉门关寻找线索。顺着商队留下的信息,他们来到敦煌、长安、吐蕃、洛阳、泉州……小豆丁能帮胡人俑找到
陕西府谷,一座历史悠久的中国县城。打开书,一帧帧发黄的照片,收藏了府谷人的集体历史记忆。本书以老照片为表现形式,以小见大,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浓缩呈现,折射出府谷县城20世纪后半叶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有温度的口述史料,让那座城、那些事和那些人的光阴故事变得可知可感,富有生命力。 历史被收进相册,我们从中似乎看到了无数中国县
本书以一种大历史的视角,将春秋战国作为一个上承夏商西周而来的完整历史阶段进行阐述,分别从社会政治历史的演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进步、社会性质的演变、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变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五个方面,就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演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系统地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相关内容
本书介绍了汉字的特点、汉字的演变、汉字的历史和汉字中的文化积淀。我们力图从语言学的视角解释汉字和汉语的关系,在世界语言文字历史的背景下,归纳总结汉字在人类语言文字中的共性和个性,努力做到追根溯源,言之有据,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汉字与汉语相结合、古代与现代相结合、中国与世界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是本书的四个特点。
《郑州文化遗产之光》收录了郑州市国保、省保和重要市保单位共计112处、800余幅照片,以郑州市作为“早期中国”发源地的文化定位和由早及晚的发展脉络为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大场景、全方位地对郑州市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展示。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辑设都城治理、史地考辨、制度名物、民国北平、当代北京共5个栏目,刊载城市治理、地理沿革、制度变迁、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论文12篇。全辑注重史料挖掘与考证相结合,探讨史学问题,丰富了北京史学研究的多个领域。
《西域文史》是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与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合出的学术论集,本辑发表与西域相关的学术论文19篇,内容涉及考古、语言、历史、文学、民族、学术史等方面。
进入20世纪后,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将现代中国研究纳入汉学研究中,拓展研究方法和内容,倡导学科交叉。海内外学人采取不同的研究进路,目的都是找寻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之真谛,殊途而同归。“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自2013年起,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启动“新汉学计划”,助力培养汉学与中国研究青年人才。他们不远万里
文必与明合-中国“文明”概念小史(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丛书)
李洵(1922-1995年),著名明清史专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早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就读,受教于冯承钧、瞿兑之、谢国桢、刘盼遂、容庚、陈垣等知名学者。1948年到东北大学(后改为东北师范大学)任教,直至去世。主要著述有《明清史》、《明史食货志校注》、《下学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孙嘉淦与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