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大事记、建置区划、自然环境、镇村建设、交通运输、能源·邮电·信息化、农田水利、财贸金融、党政社团、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精神文明建设等29章。资料主要来源于高邮档案局和镇档案室,以及《高邮县志》《高邮民政志》《高邮年鉴》等文史资料。是记载车逻历史沿革、发展变化的首部志书。对保存和丰富车逻自然和社会史
本书收录文献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英国政府官员、探险家、植物学家等前往中国西南云南、四川等省考察,留下了有关晚清中国西南的历史文献。收录了1868年斯莱登(E.B.Sladen)使团在云南探路活动报告、近代英国著名外交家和探险家谢立山(AlexanderHosie)在四川、云南、贵州的考察行纪、英国代理领事乔治·约
本书收录文献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英国政府官员、探险家、植物学家等前往中国西南云南、四川等省考察,留下了有关晚清中国西南的历史文献。收录了英国探险家威廉·吉尔(WilliamGill)、英国驻烟台领事阿瑟·达文波特(ArthurDavenport)、英国驻华外交官谢立山亚历山大·霍西(AlexanderHosie)
本书收录了2019年后的新增文章,亦包括2019年之前的一些未曾收录的文章,共40余篇。主要内容包括:五论“新子学”;“务为治”:“新子学”的学术理念与价值要求;《子藏》编纂与诸子学的当代发展——2017年5月19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讲演等。
本书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史学论著,吕思勉一生研究的领域涉及经学、史学、哲学、文学、文字学等方面。吕思勉把西方社会学理论引入史学研究领域,开始关注和研究社会史,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理路和认识。重视“社会关系”在社会史研究中的地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社会组织的变化,经济实际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的观点
本书为马勇老师梳理史学研究的历史经验文章的集合,分为“老辈史家的经验”和“我的史学研究”两大部分。“老辈史家的经验”介绍章太炎、蒋廷黻、张荫麟、范文澜、胡绳等前辈从事史学研究的经历,他们进行史学研究时受到的一般社会思潮的影响,秉持的史学观念和方法等,分析《訄书》《清代学术概论》等史学名著的价值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本书为宜春学院赣西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的校级课题研究成果,是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社会的成果,具有保存与传承区域传统文化的重要史料价值。本书稿是对赣西村落历史与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研究的成果,由暇港村概况、新中国成立前后暇港村历史回忆等部分组成,全书以暇港村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暇港村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建筑格局、农田作
本书主要内容是以深圳本土客家文化研究为中心,其研究角度主要是聚焦于深圳本土客家群体,致力于挖掘、展示深圳本土特色客家文化,探索客家文化保护与活化、继承和创新。关注深圳客家建筑与广府建筑的对比研究、“新客家”的民族志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的客家文化研究、客家研究的学术史等研究领域。反映了当代客家研究、文化遗产研究
本书八卷,首一卷,光绪二十五年刻本,收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辑,内含《吴中稿》10篇、《桂海稿》32篇、《岭南前稿》37篇、《畿辅稿》31篇、《岭南后稿》33篇,凡143篇,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民生、地方治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全书真实地纪录了张树声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以及署理直隶总督兼理北洋大臣期间在
本书以极简的文字讲透了中国鸦片战争后近百年间历史的演变、文明的冲撞、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林则徐到李鸿章,从洪秀全到孙中山,本书将鸦片战争后近百年间的历史演变和人物故事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