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院藏吴昌硕名作136方,涵盖其创作早、中、晚期。
本套图书主要是针对楷书的控笔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及相应范字的进阶练习,控笔在锻炼书法初学者对硬笔的控制能力、手腕和手指之间的灵活配合度,以及对落笔书写的把控力度,规范初学者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上具有重要作用,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练习帮助楷书初学者对汉字结构的把握,在专业指导下,对所写汉字的间架结构进行初步的掌握和记忆,
本书精选院藏赵之谦名作103方,从中可探知赵之谦篆刻实践历程。本书所收录的这批印章,据君匋先生所记,1930年首闻天津有此藏印,1952年不意在沪见到这批印的无款印谱,1955年方与鉴家朱咏葵同去天津得见,雪窗摩挲,爱不忍释,直至1956年除夕前方成功购得。
本书精选院藏钱君匋名作110方,通过这些印章,不仅有助于全面、客观、深入地解读钱君匋先生的篆刻艺术,更有助于进一步彰显其在中国篆刻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本书内容:《王居士砖塔铭》刻于唐显庆间,题“上官灵芝制文,敬客书”,书法瘦劲。明末崇祯间出土,时已裂为三块,后又断为七,乃至八。此次影印底本为上海图书馆藏原石初拓三断本,经陆恭、缪曰芑、彭翰孙、潘承厚、吴湖帆等收藏,翁方纲、李丙署端,吴云、禇德彝、吴湖帆题跋。
黄士陵是践行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典型者、杰出者。他的篆书由小篆及金文,又将二者融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同时也明显受到入印篆法的影响。黄牧甫的篆书,尽管大量取材於两周金文,但他以小篆的整饬舒和变之,以文人雅意化之,以自家性灵来“讨千家米煮成一锅粥”,心源独造,以自己的心声书之。本书选取黄牧甫篆书作品四种,不但给当代提供
本书对中国传统古代书法史进行全新视角的综合性阐释。以古代书法史为序列,按朝代排序。此书收录商周时期代表性书作一百种左右。注重地域书风,有明确纪年、书者、刻工、撰文者。作品加简单考释说明(以书法史和书法艺术角度为主),注明尺寸、藏所、存佚、书撰刻等,整幅加局部原大或放大,有原石或场景的,也适当添加。前加“综述”按语,后附
本书所选底本为上海图书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宋拓本”,拓工精湛,墨色黝厚,字口峻朗,诚难得之佳本。经潘宁、陈琦、许增、法嘉荪、李鸿裔、汪令闻、王存善等人递藏。王存善将其审定为“北宋拓本”。共三十一开(每开装裱八十字),碑额“故大德因法师碑”楷书七字为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王存善以明拓配补。本书将原大原色印刷,精选特种纸,
祝允明(1461—1527),字希哲,自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本册收录祝允明小楷作品《千字文》《前后出师表》。前者为祝允明早期作品。后者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高岛菊次郎氏寄赠,此帖书写于明武宗正德
董其昌行书《项墨林墓志铭》卷,书于崇祯八年(1635年),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此卷系董其昌81岁时为项元汴所书墓志铭。董其昌与项氏及其子孙数辈交谊,诸生时即与项氏长子项德纯友好,前往项家游玩,并被项氏“引为同味,谓相见晚也”。董其昌曾数次前往嘉兴访项氏“天籁阁”,其《画禅室随笔》亦云“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并从项氏处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