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历史文化要览》是由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蒲江县史志办公室主编的综合性地情资料工具书。该鉴的编纂整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地方志,是传承
本书收录了《美国东亚图书馆收藏中国典籍之缘起与现况》《哈佛燕京图书馆简史及其中国典籍收藏概况》《北美地区汉籍收藏史略》《汉学与汉籍:胡适与葛思德东方图书馆关系补述》等文章。
本书收集了大量排瑶社会历史文化资料、瑶经、瑶歌、历史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第一手材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全书共17篇章96万字。本书将对于推动广东连南排瑶历史的研究,乃至瑶族历史、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对连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稿立足于对四川德格、西藏昌都等《格萨尔》代表性流传地区,探讨“我国涉藏地区史诗流传现状”“全媒体时代格萨尔史诗传播特点”等时代话题。共分六编,21篇文章。第一编《格萨尔文化田野》:《德格龚垭寺格萨尔文化探》《岭国大将年查阿丹及城堡考析》《格萨尔文化传承的当代路向》等6篇文章。第二编《格萨尔艺人研究》:《擎纸说唱艺人白
《壮乡世外桃花源一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坝美镇坝美村》是云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双十”工程研究成果之一,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坝美镇坝美村为研究对象,其内容主要包括坝美村的基本情况、土地类型、土地的利用状况等。作者在多年来对坝美村深入、系统了解的基础之上,采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深入、细致地
本书稿将晚清至民国时期云南城市整体纳入研究视野,以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剖析这一时期云南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特点。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云南城市发展与变迁有着不平衡性、复杂性、被动性等特征,其发展起点低、发展慢,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城市体系和市场体系形成,城市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强化。该时期云南城市的发展轨
东高村镇,因当初驻地东高村而得名。地处平谷区西北部,东与大华山镇相邻,南与峪口镇毗连,北、西两面与密云县东邵渠镇接壤。这部书稿全面系统且图文并茂的记述了东高村地区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囊括了东高村历史沿革、山川、名胜、寺庙、碑刻、古建、古树、战事以及各种辑录。作者田野调查扎实,采访人物众多,编写中坚持典籍文献、实物遗存与
本书稿为吴永章教授数十年工作成果之大集。书稿研究集中在南方古代少少数民族之文化、发展、族际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等领域,均为已发表,并在学界具有较高参酌度的佳篇。写作从研究内容到思想,都高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史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内容包括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中国南方民族史志要籍题解,鄂西地区民族
本书稿由绪论和四个主题内容组成。绪论部分由《蒙古秘史》概况、《蒙古秘史》研究综述、《蒙古秘史》逻辑体系研究的目标及意义等内容组成。主题内容由四章组成,即第一章《蒙古秘史》的逻辑起点,提出了蒙古族“一夫一妻制家庭”为《蒙古秘史》的逻辑起点的观点。第二章《蒙古秘史》的逻辑范畴,系统研究了《蒙古秘史》中贯穿整个思想内容的六个
本书以雅斯贝斯“轴心期”理论为切入点,对中国“轴心期”文化进行批判分析,认为:殷周之际打造的西周宗法封建制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或根,是中国历史上“王天下”理想的第一种典型存在形态,汉及其以后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帝国则是“王天下”理想的第二种典型存在形态。通过对《论语》《韩非子》《庄子》《孟子》这几部堪称中国文化代表的经典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