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带领读者对火星这颗红色星球进行了一次全星球之旅,并解释了各种动态力量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塑造了这颗星球。第一部分通过大量图表,描述了火星的物理特征、发展历史和地理特征;第二部分介绍了业余天文学家如何成功地观测火星,并绘制精确的观测图和确保高分辨率的CCD图像。
本书介绍关于小冰期以来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区极端气候变化及机制研究的最新成果。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近六百年来极端气温、降水(干湿)事件变化特征、成因机制和社会经济影响,近代(20世纪初以来)和现代(20世纪中以来)极端气候事件及其长期变化特征、成因机理和人为影响信号。
本书以机器学习算法为核心,聚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全球高精度对流层延迟建模与水汽反演技术创新,突破传统气象学与空间环境研究的范式局限,为近地空间环境学、高精度定位及GNSS气象学领域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本书建立了对流层延迟信号分解-机器学习联合分析框架,揭示了气象扰动与模态分量的量化关联,推动了近地空间环境学理论创新。
为深入认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全面反映中国在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7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编写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本书内容分为五章,涵盖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翔实展现了中国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新事实、新趋势,为积
本书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的地理特征与景观原真性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中国原真地理特征的概念内涵与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原真地理特征的抽样调查方法与数据库建设方案,深入分析了原真地理特征的时空演变规律,并研制了中国原真地理特征的区划方案,进一步解析了不同区域原真地理特征的形成机制。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美
本书从气候系统观测和数据分析开始,阐述气候系统驱动因子,气候系统中大气与水循环、冰冻圈、海洋、生物圈等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气候变率模态及其变化,给出气候系统变化的综合图像。本书还综合气候变化噪声和信号、全球与中国的观测变化、当代仪器观测数据和古气候信息等,客观总结工业化以来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多圈层变化图像。
一般从国际政治关注海洋问题的著作多集中于海洋对于国家力量的重要性,甚至将对海洋的开发史看做一场充满征服或殖民的历史。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海洋从来不是我们征服的目标,海洋强国概念的提出同样是以维护国家正当利益为主要特征。所以,相对于对外征服、扩张或殖民,本书的重点在于海洋作为一个连接外部世界的载体,如何影响了国家的发展,以
本书通过研究日本近代史上的三次大地震,包括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深入考察了日本现代的灾难反应,从不断变化的地震准备和法规,到国家、县和市各级的紧急程序,最后是重建灾区和为下一次大灾难做准备的不断发展的措施,以期将大灾害的悲剧性影响降到最低。虽然每一次地震的事件(及其周
海里也会下雪吗?海底的水会消失吗?……在本书中,孩子们将和土豆逗一起出发去深海,去揭开深海里动物、植物生存的秘密,探索冷泉、热液、火山、海沟、水循环等自然现象,还有海底科技考古、海洋资源开发(天然气、石油等)等科技前沿。书中将解答孩子好奇的20多个有关深海的问题:深海为什么又黑又冷?眼盲的三
本书分八章,系统介绍了城市气象基本概念,城市大气污染,热岛效应,城市风场,城市的湿度、雾和能见度,城市的云和降水,城市日照和辐射,城市热量平衡和水平衡以及城市气象服务。本书重点阐述我国城市化进程对以上气象要素时空分布的影响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气候特征,并辅以介绍国内外前沿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本书图文并貌,融合思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