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农业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传播过程研究》以黄河流域旱作农区为研究对象,结合1981~2021年再分析降水、蒸散发和土壤含水量以及遥感数据等,探究了气象干旱、土壤干旱和农业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了年、月、周尺度和不同阈值模式下的气象干旱、土壤干旱和农业干旱之间的传播时间,探明了基于干旱事件特征的农业干旱传播规律,进行了不同类型农业干旱事件的风险评估,并构建了气象干旱、土壤干旱和农业干旱之间的响应关系模型。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从全局角度认识黄河流域农业干旱传播过程,并进行农业干旱事件预测评估及优化发生具体干旱事件时的抗旱决策,为构建农业干旱动态监测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979.9–1983.7,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农田水利工程, 工学学士,
1986.9–1988.11, 西北农业大学, 农业水土工程, 工学硕士
1988.12–1992.10, 西北农业大学, 农业水土工程, 工学博士1983.7-1989.6, 西北农学院, 水利系, 助教
1989.7-1993.6, 西北农业大学, 水利与建筑工程系, 讲师
1993.7-1997.11, 西北农业大学,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副教授
1997.12-1999.8, 西北农业大学,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教授
1999.9-至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教授
1998.6-1999.6,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土壤与水系, 访问学者
2002.5-2002.6, 香港浸会大学, 生物系, 访问学者
2008.1-2008.7,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 土木工程系, 访问学者
2001.7-2010.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院长
2017.6-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院长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两项;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教学名师;
教育部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任教育部旱区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第七届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教育部第八届科技委(土木、建筑与水利学部)委员、教育部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共同体建设委员会)土木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 存在问题 15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
1.5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19
第2章 不同类型干旱时空演变特征 23
2.1 数据与分析方法 23
2.2 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 34
2.3 土壤干旱时空演变特征 41
2.4 农业干旱时空演变特征 48
2.5 小结 59
第3章 不同传播模式下的农业干旱传播时间差异 60
3.1 数据与分析方法 60
3.2 气象干旱到土壤干旱的传播时间及其动态变化 66
3.3 土壤干旱到农业干旱的传播时间及其动态变化 72
3.4 气象干旱到农业干旱的传播时间及其动态变化 79
3.5 不同干旱传播模式下干旱传播特征与路径分析 86
3.6 小结 93
第4章 不同干旱事件对下的农业干旱外部和内部传播特征 95
4.1 数据与分析方法 95
4.2 不同干旱事件对的响应特征 107
4.3 气象?土壤和农业干旱事件间的外部传播时间 126
4.4 气象?土壤和农业干旱事件的内部传播特征 130
4.5 小结 144
第5章 基于传播过程归因的农业干旱事件类型划分与风险分析 145
5.1 数据与分析方法 145
5.2 基于水量平衡的灌溉时间识别 150
5.3 基于传播过程归因的农业干旱事件类型识别 153
5.4 基于传播过程归因的农业干旱事件类型识别标准 167
5.5 不同农业干旱事件类型的风险分析 168
5.6 农业干旱事件类型的特征关系及形成过程分析 176
5.7 小结 179
第6章 基于传播特征的农业干旱对气象干旱和土壤干旱的响应模型 181
6.1 数据与分析方法 181
6.2 不同传播模式下的农业干旱传播模型与触发阈值 188
6.3 基于干旱事件的农业干旱传播模型与触发阈值 209
6.4 基于干旱事件的农业干旱传播概率模型与风险评估 217
6.5 小结 224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225
7.1 主要结论 225
7.2 建议 227
参考文献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