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西诗学精神的对比与分析来探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作者详细考证了近现代文学史上多位诗人与诗评家的理论、著作与对中国新诗萌芽、发展的看法和不同程度的贡献,并为他们梳理出了详细清晰的理论路径,重申了这些诗评家对于中国新诗诞生、外国诗学理论引入后出现的中西文化互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事业的推动,并分别作出了
本书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南宋中期记体文,重点探讨了公共建筑记文、私人居所记文、山水题名与单篇山水游记、日记体游记等代表性的记体文:细致梳理其题材分类与文化内涵,探讨其写作背景与写作观念、呈现方式与文体新变,总结这一时期记体文的时代面貌与写作实绩;同时考察古文与文人日常生活的互动、南宋中期文人的生活史与心灵史,呈现当时文人
本书通过“入林见树”“雅言俗语”“旧学新知”“激烈稳健”“积极消极”“古典现代”“激进保守”等12章,以民国时期南北两所代表性大学——中央大学与北京大学,和胡适、傅斯年、吴宓、胡先骕、卢冀野等代表性人物的文学理念、文化思想差异及其演变为研究对象,由文入史,关联人事,进行解读讲述;试图重返民国文学思想和学术研究现场,寻求
海外汉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对汉学史、海外汉学家以及古代文学作家的海外接受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与当下关注点不同,本书聚焦于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即古代文学中的文史互动,包括诗歌与历史的互读、历史与小说的互渗、历史与文化的互融等专题,涉及文史领域的重要体裁如咏史诗,经典作品如《三国演义》,重大事件
本教材为高等院校中国文学通识教育服务,以文学作品为本位,文学史与文学作品融为一体。在建构文学作品发展框架的基础上,突出文学经典的本体价值。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学习自主性与能动性,实现有机互动的教学新模式。努力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深入钻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辅助学生达到能力培养、知识积累、素质增进、
废名圈
本书是著名学者吴晓东的文学批评专著,是新时代新语境下文学批评家的见解盛宴。本书将其新时代以来所作研究成果精选结集,强调现场感和当下性。以其不同的一套批评笔墨,或深刻精警,或犀利独特,或严谨扎实,或自由放达,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来切入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表达诉说着他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职责和使命,以及对于当前的文学现象、文学
本教材依托于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承担起“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声音更加响亮”的时代使命,着眼于“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本专为高等学校在校生设计的教材,本教材适用于语言与能力拓展的必修课程或者文学翻译通识类课程,教材汇集
生态书写的火热现象表明了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新趋向。作为时代审美新变的重要表征,生态文学从不同维度展示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各种关系。追求各种生态“平衡”关系过程中,文学肩负着重要职责,由此建构了文学内部各种“生态”现象。恩施地理相对偏远,追赶主流文学之路上从未停歇,甚至取得了可喜成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恩施文学的努
该书是一部文艺理论、评论集。是在2000年出版的《负重的文学》基础上的修订版。删节、修订了一些内容,重新增加了一些内容。共收录作者近50篇文章,包括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重新认识、孙犁新时期散文创作散论、小说创作的另一种可能、漫说宁夏青年作家的创作等相关文章,以及对金庸、韦君宜、迟子建、戈悟觉、查舜、陈继明、石舒清、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