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近代史学家叶秉诚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成都大学及四川大学任教期间编撰的历史教材,系统梳理了从上古传说至民国初年的中国历史全貌。全书分《历史通论》《中国上古史》《中国中古史》《中国近古史》《中国近世史》及《高师预科国史讲义》六部分,以朝代更迭为主线,贯通政治制度、社会变迁、文化思想与
清代广东城市体系的嬗变演进轨迹,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与封建社会的衰落息息相关。本书通过对清代广东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既揭示了清前期广东传统城市体系走向终结的历史根源,也对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浪潮的近代广东城市体系的诞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书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如何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发掘和整合黄河文化资源,培育黄河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促进黄河流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协调发展,实现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有机统一。全书共分五章,本书的突出特点是:(1)基础性。对黄河流域九省(区)黄河文化和旅游资源价值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梳理和评
在全面清理清代《左传》评点文献的基础上,从清代《左传》评点的生成、作者、文本、关键词、接受、价值六个层面,纵横结合、前后勾连,呈现清代《左传》评点的历史样貌,并在评点史、《左传》研究史、文学批评史中对其进行客观的“网格”定位,为当下建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批评话语体系提供丰富具体的支撑与借鉴。
本书是在《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全新成果。以往关于春秋时期文化的研究论著,多从其不同于以前的原始迷信来认识,定位为“转型”说,本书提出的“定型”说,是将三皇五帝的文化视为春秋时期的文化之源,春秋时期的文化是周公为代表的礼乐文化的直接继承,不是“转型”,而是“定型”
上海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肩负了很多的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学界对上海改革开放的研究,从最初的政治、经济领域扩展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相较于生态领域改革的研究而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改革研究是成果较多的领域,其中尤以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为甚。目前学界研究的问题主要聚焦
赵汸《春秋》学,源自黄泽,治经特重左氏,认为属辞比事为治《春秋》的不二法门,尤其重视义例的归纳,《春秋属辞》即是赵氏阐述《春秋》义例之作,而《春秋集传》则是《春秋属辞》所阐义例的运用和发挥。体系严密,论说精详,在《春秋》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此书后赵汸弟子倪尚谊跋文称,此书初稿始于至正八年(1348),至正十七年(13
本辑主要收录长江工商文化、长江文化传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淮扬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论文,主题涉及长江近代工商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历史关联、早期中国工商市镇转型动力机制、南京博物院的空间媒介实践、长江文化对外传播的数字游戏之道
本书研究《周礼》学的历史轨迹,全面梳理两汉以来的《周礼》学重要成果。《周礼》学史就是《周礼》知识学、义理学、致用学的发展历史;汉魏传注学、晋唐义疏学、宋明义理学、清代考据学和现代分学科之学是《周礼》学史发展的五大阶段
本书属于浙江海外交流史研究丛书之一种,研究明清时期浙江学术文化与西方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时间上起明朝末年,下止18世纪乾嘉时期,余波延续至清末民初。本书旨在通过系统梳爬明清时期浙江学者的各类著作,认真考察浙学与西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明清时期浙江学者在面对第一波西学浪潮的冲击时所作出的反应,包括:浙江学者与西方来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