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理论研究专著,分析了文化主体性内涵及其时代价值、中华文化主体性生成的文化逻辑和历史逻辑,认为中华文化主体性植根于五千多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优秀文化,确立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探索,巩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本书分为七个模块,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科技与技艺、中国古代演艺与书画等,独创“单元-故事-实践”三维结构,实现“学-思-践”一体化。
《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以古希腊、罗马对中国的认识为开端,从地理大发现、传教士入华着手,从认识和想象两个角度,从互动与交流的视野,梳理欧洲早期关于中国知识和形象的形成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作者认为互动的交流、相互的影响、共同的创造是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根本性特点,并基于
传统文化来自祖先对生活的体验,原本是活泼泼的,古人觉得有用,于是撰刻成文辞,蛰藏在经典之中。本书试图勾勒出日常生活里人们对传统的无心之感,让文化从古老的典籍中跳跃出来,触碰纷繁多彩的日用俗常,感召当代人的平凡时光。
趣谈中国史上的那些事儿
漫画大语文:中国文化千问千答
本书从乡村振兴、立德树人、孝德传家、基层治理、文化强企五个方面出发,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寿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成果及典型案例。这些思路、成果及典型案例既是县域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探索,也是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总结,更是对千百年寿光文脉的接续传承、发扬光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建筑等,是最能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核心要素。然而,城乡快速发展中,不乏追求经济发展导致文化遗产破坏的案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已亟待重视。本书旨在从深度解读历史遗产保护政策出发,全面探讨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及历史建筑等多个维度上的保护内涵、保护规划及活化再生策略。保护规
本书聚焦16个锁钥之地,这些地方曾在历史长河中深刻影响了国故兴衰、王朝命运。从先秦殷都城外的牧野、西汉反击匈奴的河西走廊、南宋抗击元朝的襄阳到太平天国时期的天京门户,每一处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铭刻了血火交融的过往。作者以发生在其中的16场战争作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地理信息等多方面的数据,立体地还原了中
《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1362年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案例集。本书为华杉讲透资治通鉴系列第30册(公元907-935年),主要讲述后梁和后唐两朝历史。公元907年,梁王朱温废唐哀帝自立,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