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文学课堂”系列从书,由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大卫·达姆罗什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陈永国教授联合主编,达姆罗什教授选编并做总论,陈永国教授翻译并做逐篇导读,历时十年,倾力打造。本丛书迎合了我国大学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急需,在吸收传统文学选集编撰长处的前提下,以独特的视角、主题切入,给读者还原了
读者高票美文每个人的傍晚都住这故乡的晚霞
在“神话诗学”视野下,对福克纳小说作品中的背景环境、神话原型、文化身份、文化记忆、乡愁困境、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观照,剖析这位现代艺术大师是如何激发“人类学想象”,通过“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建构起美国南方的“民族志”,重塑人们在现代性社会中的精神信仰。他的整个小说系列,呈现“从生到死到再生”的生命循环式神话结构叙述模式,重
本书是尤瑟纳尔的评论随笔集,内含七篇文章,除了其中一篇关注的是舍农索城堡及其历代居住者动荡不安的生活外,余者皆与文学紧密相关——《罗马君王传》、阿格里帕·多比涅的《惨景集》、皮拉内西的《想象的监狱》分别研究了作品诞生的复杂背景,其折射的作者特质、心理动机以及作品本身等诸多值得探讨之处;另外三篇关注的则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三
本书讲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作品和故事,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历史文化。内容包括:文艺复兴到底复兴了什么、风流浪子写了一部很好看的小说、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文艺复兴初期的三个绘画大师、哥白尼与日心说等。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研究英语十四行诗的历时演变,抓住英语十四行诗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纵向梳理其发展脉络,厘清诗人及诗作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纵向维度的研究包括早期译介、转折过渡、繁荣发展、再次复兴、现代元素五个层面的问题。下卷研究英语十四行诗的艺术传承,从几个横断面对诗歌进行把握,开展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探索。横
托马斯?品钦小说奇特诡秘构思与庞杂晦涩内容表象下隐藏着深刻的人文思想,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独特且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本书通过对品钦小说中的技术伦理及其社会性的剖析,考察品钦如何在小说中实现哲学思想、自然科学与后现代文学叙事模式的完美结合,探讨品钦通过文学阐释现代技术社会的现实意义,分析和总结托马斯?品钦小说中呈现的技术伦理
这是一部研究诗学的专著,对诗的诗眼、空间、意象、意境、境界等诸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辨析颇具新见。本书对“诗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见解,认为诗的本质是意境,并通过系统的论证强化了这一观点,又进一步将意境比作诗歌的基因,强调没有意境则无法构成真正的诗歌,从而对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作出了明确界定。这一理论
《理论之后的阅读》深入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类理论带给文学阅读的益处与限制。一方面,解构主义、性别研究、后殖民主义等,为照见文学文本中以往不易被察觉的角落提供了崭新的角度;另一方面,这些理论为读者提供了现成的套板反应,使文学阅读陷入目的狭隘的怀疑阐释学,从而让文学阅读丧失其应有的人文价值。坎宁安认为,文学阅读应如
该书收录郑朝宗论世界名著的文章十八篇,其中《论狄更斯的写作技巧》《鲁迅杂文试论》等六篇为佚文,这些佚文都是新近发现的,且体量甚不小。这次将其与郑朝宗论世界名著的其他文章集合出版,方便读者一窥探作者所论全貌。附录部分收录郑朝宗论述其他文学现象的文字,约三万字。附录还收录了作者散佚的文章,其中有《冯友兰芝生先生》《怀吴雨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