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中下)新
定 价:140 元
- 作者:吕思勉 著
- 出版时间:2014/6/1
- ISBN:9787206094996
- 出 版 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241
- 页码:108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
商品库位: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中下册)》,本书共分为二十章, 主要内容包括: 总论 ; 隋室兴亡 ; 唐之初盛 ; 武韦之乱 ; 开元天宝治乱 ; 安史乱后形势 ; 德宗事迹等。
总序
在几十年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过程中,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文化学术史颇感兴趣。尤其是在1995年至1996年我和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知名教授杜文君老师一起撰著《中国现代文化志》一书时,更是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学术史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研究。由此,我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学术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尤其是那些文化泰斗、学术大师、扛鼎巨著、思想流派、异说纷争等,更令我铭刻在心,萦绕于怀。直到今天,每每回想起那段英英厉厉、千唱万和的历史,仍然是激动不已。
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并逐步取得革命胜利的时期。前后两次历史性的开国,前者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后者标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其间38年,是中国社会逐步实现由旧到新的转变时期,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相适应,中国文化也在古今中西文化的冲突、反思、融合中变革着、发展着:社会文化的结构和内容在更新,西方文化被大量引进,中国传统文化也适应时代变革而被重新阐扬;一些原有学科的内容、体系在变革,许多新的部门文化纷纷兴起;出版了近十万种图书和无以计数的出版物,其中有不少革故鼎新、出类拔萃之作;中等以上学校培养了近五百万名学生,产生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科学家,等等。这一时期在文化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现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是现代思想文化的源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当时中国的根本国情,制约着现代中国文化的主题、结构、性质、内容和特征。 “没有资本主义经济,没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没有这些阶级的政治力量,所谓新的观念形态,所谓新文化,是无从发生的。”但是从思想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现代文化是从古代的、近代的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演变,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走向等,都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纵观20世纪初年至1949年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般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的基本状况是,由甲午战争后起始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已经开展起来,资产阶级新的文化体系逐渐形成,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成为新文化各个领域的指导思想,而新文化领域各部门也都为宣传民主、自由、平等服务。这时,文化战线上主要是资产阶级新文化与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都带有这种性质。资产阶级在领导文化变革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能够站在时代前列、代表中华民族“讲话”、 “呐喊”的思想家。可是,他们无力战胜帝国主义文化和中国封建文化的反动同盟:中国资产阶级文化革命同其政治革命一样,始终未能彻底完成。
……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隋室兴亡
第一节 文帝内治
第二节 文帝外攘
第三节 炀帝夺宗
第四节 炀帝荒淫
第五节 炀帝事四夷
第六节 隋末之乱上
第七节 隋末之乱下
第三章 唐之初盛
第一节 高祖太宗之治
第二节 唐初武功一
第三节 唐初武功二
第四节 唐初武功三
第五节 唐初武功四
第六节 唐初武功五
第七节 唐初武功六
第四章 武韦之乱
第一节 高宗之立
第二节 武后得政代唐
第三节 武后政治
第四节 高宗武后时外患
第五节 中宗复位
第六节 韦后乱政
第七节 玄宗之立
第五章 开元天宝治乱
第一节 玄宗政治
第二节 开天边事一
第三节 开天边事二
第四节 开天边事三
第五节 开天边事四
第六节 开天边事五
第七节 安史之乱上
第八节 安史之乱下
第六章 安史乱后形势
第一节 代宗之立
第二节 吐蕃回纥之患
第三节 藩镇及内乱
第四节 代宗政治
第七章 德宗事迹
第一节 德宗初政
第二节 东方藩镇之变
第三节 泾师之变
第四节 兴元后藩镇起伏
第五节 贞元后边患
第六节 贞元朝局
第八章 顺宪穆敬四朝事迹
第一节 顺宗谋诛宦官
第二节 宪宗时藩镇叛服
第三节 元和朝局
第四节 穆宗时藩镇叛服
第五节 穆敬荒淫
第九章 文武宣三朝事迹
第一节 甘露之变
第二节 武宣朝局
第三节 文武宣三朝藩镇叛服
第四节 回纥之亡
第五节 吐蕃衰乱
第十章 唐室乱亡上
第一节 懿僖荒淫
第二节 中叶后南蛮之患
第三节 懿僖时之内乱上
第四节 懿僖时之内乱中
第五节 懿僖时之内乱下
第六节 僖宗再播迁
第十一章 唐室乱亡下
第一节 昭宗征河东
第二节 河东与邻岐华之争
第三节 岐汴之争
第四节 梁太祖代唐
第五节 唐末割据上
第六节 唐末割据下
第十二章 唐中叶后四裔情形
第一节 东北诸国
第二节 南方诸国
第三节 西北诸国
第十三章 隋唐五代社会组织
第一节 婚制
第二节 族制
第三节 人口
第四节 人民移徙
第五节 风俗
第十四章 隋唐五代社会等级
第一节 门阀
第二节 豪强游侠
第三节 奴婢
第十五章 隋唐五代人民生计
第一节 物价工资资产
第二节 地权
第三节 侈靡之俗
第四节 官私振贷
第十六章 隋唐五代时实业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业
第三节 商业
第四节 钱币上
第五节 钱币下
第十七章 隋唐五代人民生活
第一节 饮食
第二节 食储漕运籴粜
第三节 服饰
第四节 宫室
第五节 葬埋
第六节 交通
第十八章 隋唐五代政治制度
第一节 政体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上
第四节 官制下
第五节 选举上
第六节 选举下
第七节 赋税上
第八节 赋税下
第九节 兵制
第十节 刑制
第十九章 隋唐五代学术
第一节 学校
第二节 文字
第三节 儒玄佛思想转移
第四节 史学
第五节 文学美术
第六节 自然科学
第七节 经籍
第二十章 隋唐五代宗教
第一节 诸教情状
第二节 限制宗教政令
第三节 杂迷信
第六节 开天边事五
唐初,黔、泸、戎、巂诸州,同为西南控扼要地,而姚州深入其阻,所系尤重。见第三章第七节。《旧书.本纪》:高宗麟德元年五月,于昆明之弄栋川置姚州都督府,盖中间尝废罢也。自高宗用兵之后,中宗神龙三年,侍御史唐九征又尝出兵讨击叛蛮,于其处勒石纪功焉。《旧书.本纪》。《旧书·张柬之传》:神功初,出为合州刺史,今四川合川县。寻转蜀州。旧例,每岁差兵募五百人往姚州镇守。柬之表论其弊日:“姚州哀牢旧国,汉置永昌郡以统理之。收其盐、布、毡、罽之税,以利中土。其国西通大秦,南通交趾,奇珍异宝,进贡岁时不阙。刘备据有巴、蜀,尝以甲兵不充。及备死,诸葛亮五月渡泸,收其金、银、盐、布,以益军储;使张伯岐选其劲卒搜兵,以增武备。搜同叟,乃民族之名,亦即寅字之异译,说见《秦汉史》第九章第四节。故《蜀志》称自亮南征之后,国以富饶,甲兵充足。今盐、布之税不供;珍奇之贡不入;戈戟之用,不实于戎行;宝货之资,不输于大国;而空竭府库,驱率平人,受役蛮夷,肝脑涂地,臣窃为国家惜之。往者诸葛亮破南中,使其渠帅自相统领,不置汉官,亦不留兵镇守,人问其故。亮言置官、留兵,有三不易。大意以置官夷汉杂居,猜嫌必起。留兵运粮,为患更重。忽若反叛,劳费更多。但粗设纪纲,自然安定。窃以此策,妙得羁縻之术。今姚府所置之官,既无安边静寇之心,又无且纵且禽之技。惟知诡谋狡算,恣情割剥;贪叨劫掠,积以为常;扇动酋渠,遣成朋党;折支谄笑,取媚蛮夷;拜跪趋伏,无复惭耻;提挈子弟,啸引凶愚;聚会蒲博,一掷累万。剑南逋逃,中原亡命,有二千余户,见散在彼州,专以掠夺为业。姚州本龙朔中武陵县主簿石子仁奏置。武陵县,在今湖北竹溪县东。之后,长史李孝让、辛文协,并为群蛮所杀。前朝遣郎将赵武贵讨击,贵及蜀兵,应时破败,噍类无遗。又使将军李义总等往征,郎将刘惠基在陈战死。其州乃废。垂拱四年,蛮郎将王善宝、昆州刺史爨乾福昆州见第二章第二节。又请置州。奏言所有课税,自出姚府管内,更不劳扰蜀中。及置州后,录事参军李棱为蛮所杀。延载中,司马成琛奏请于泸南置镇七所,遣蜀兵防守。自此蜀中骚扰,于今不息。且姚府总管五十七州,巨猾游客,不可胜数。国家设官分职,本以化俗防奸,无耻无厌,狼籍至此。今不问夷夏,负罪并深。见道路劫杀,不能禁止,恐一旦惊扰,为患转大。伏乞省罢姚州,使隶巂府。岁时朝觐,同之蕃国。亦废泸南诸镇,于泸北置关。百姓自非奉使入蕃,不许交通往来。增巂府兵,选择清良宰牧,以统理之。臣愚,将为稳便。”读此,可见贪吏、莠民,与外族不肖之徒,互相勾结,以刻剥土人,疲敝中国之状。历代新开之地,同化其民甚难,如西南至今未竞其功。往往叛乱时起,终至离逖。或彼离中国而自立,或中国不能维持而卒弃之。职此之由,更观近代欧人之开拓南洋、美洲,而叹人类之罪恶,今古同符,东西一辙也。惜乎此等罪恶,见侮夺者莫能言,侮夺人者不肯言,传于世者甚少耳。然据一端以推想其余,亦可以见其概矣。唐是时开拓所及者,为今云南之东境及北境。高宗时,吐蕃臣西洱河蛮,其势力始与中国交会。睿宗即位,摄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发兵击之。蛮既降附,又请筑城征税。睿宗令发剑南兵往。知古又欲因是诛其豪杰,没其子女为奴婢。蛮众恐惧,其酋傍名,乃引吐蕃攻杀知古,断其尸以祭天。姚、诺路历年不通。《旧书·徐坚传》、《吐蕃传》。西南情势,岌岌可危矣。然吐蕃距云南远,亦不易深入,于是南诏兴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