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为新编中国史中的一卷。隋唐的大一统之治,孕育于魏晋南北朝的乱局。隋唐帝国除旧染,启新机,引万国来朝,别创世局。就连唐亡后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也为后来帝国重新整合埋下了伏笔。这段我国古代史上少见的大一统时期,以其光明、自由、开放、发达闻名于世。
隋结束了南北朝的战乱割据局面,整合了分裂的中国;唐承隋制,开拓进取,以闻名于世的两个治世将统一王朝发展了三百余年。隋唐制度文明因继承和创新而臻于成熟,逐渐摆脱前代贵族政治的窠臼,更以科举制开后世之先,走向务实的官僚士大夫政治。开明、开放的隋唐时代尽显盛世气象:商业繁荣,迎来送往;技术勃兴,留下众多令后人惊叹的成就;社会多元,各族融合,风气自由开明;文化昌盛,塞外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外文化交流将中华文明带向世界。璀璨的世界帝国就此开启。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全面展现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以及时人生活的真实图景,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展开隋唐这幅古老的卷轴,呈现出气势磅礴、异彩纷呈的全景图。
自 序
差不多两年半以前,三民书局约我参加编写这套新教材的隋唐五代史分册,我当时就很痛快地答应了。主要是我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就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讲 隋唐史专题这门课,也给研究生开隋唐五代史研究课程,早就想编一本教材却没有适当机会。现在三民书局约稿,正中下怀,所以我们是一拍即合。
我之所以愿意编教材,一方面是长期上课,积累了一些素材和自己的想法。这些看法由于不见于现有的教科书,上课时就会有些麻烦。由于没有相应的教材,有些学生听课后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候他们会问:考试的时候是答课堂上讲的呢,还是按一般教科书上写的答?尽管我回答都可以,可是我明白,我在课堂上讲的和现行教科书上的内容差别比较大了。另一方面,我和我的一些同事们都感到,现行教科书虽然有纲目清晰的优点,但毕竟是几十年前编的,内容太陈旧了。几十年来,尤其是世纪之交以来的学术发展显示,旧教材的理论观点姑且不说,其涉及的范围远不能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即使是选用史料,好多都应该更新,采用更合适的甚至新发现的材料。教材应该重编,修修补补不行,要重打锣鼓另开张,另起炉灶,连整个结构框架都应该重新创建。我感到这是我们这一代学人的责任。
谈到涉足隋唐五代史,我应该说是从上大学才开始的。尽管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史学传统,无奈我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早年没有受过太好的文化教育。跟历史相关的,也就读过一些故事小说,如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林汉达《西汉故事》《三国演义》连环画册,以及《西游记》《水浒传》(文革中因为要批《水浒》,所以看了不止一个版本)等。上大学以后选择研究方向,现代史怕犯政治错误,近代史让人一想起来就是军阀混战、一片黑暗,于是就选了古代史。为什么古代史中要学习隋唐史呢?就是感到那是中国历史上最光明、最自由、最开放、最发达的时代。想想中国人也曾经光荣过,尽管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自己也感到兴奋起来。
我认为,从隋统一到唐前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统一、整合、开明、开放。不仅是东汉末以来几近四百年的政治分裂局面得以结束,而且统一格局在地域上更加扩大,多元一体的社会联系进一步加强。隋唐社会文化的发展并非只是不同地域或民族文化因素的凑集,而是在前代北族入主强劲的中央集权趋势拉动下,社会的统治人群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整合各种因素形成新的文化,并赋予其绚丽多彩的新特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因素的加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活力,为政者充满自信、开明豁达,在唐前期造成了持续一百多年的繁荣昌盛局面,其间著名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治世。唐人的开放也是全方位的,不仅华夷无碍,三教并行,更可贵的是其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中国历代王朝多有修长城作为防御设施之举,唐朝不修,不唯如此,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在河套北岸一线筑三受降城,竟不置壅门(即瓮城)及守城设备,意在有进无退。这些都显示中国社会、中华文化演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十多年前,美国企业家罗杰伟(Roger E. Covey)先生出资创立唐研究基金会(The Tang Research Foundation)。有人问罗杰伟先生,一个美国人,为什么对中国的唐代特别感兴趣?他回答说,就是感到唐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今天美国的文化精神很接近、很像。我赞成罗杰伟先生的观点,所以本书的副标题为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希望读者在读这本书时也能感受到唐代中国人的这种精神。
在本书的编写中,我是尽可能把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有关研究成果写进去,例如对于隋末动乱的文化史分析,关于二世而亡与长治久安的关系,贞观之治的文化史地位,卫官与府兵,东部鲜卑与女主当政,玄宗初年的政治转向,安禄山的宗教信仰,两税法
税入三分的政治意义,唐末新藩镇及内蕃的历史作用,契丹建国与摩尼教的关系,拜火教(祆教)与突厥兴衰,西域的三方四角关系,从遣唐使看日本外交变化,拜火教传入中国,等等。但这毕竟是编写教材,不允许全面展开论证。我在书后列出了必要的参考文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参看。
尽管如此,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教材也未必尽如人意。首先,它至少目前还没有完全突破传统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框架,如前所述,这不是我个人能随意做主的,这需要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其次,由于教材一般要求尽量采用已为学界接受或公认的观点,我也不能任意别出心裁、故意标新立异。况且,很多权威观点我也是心悦诚服的,读者可以看出来,这方面我参考利用最多的是陈寅恪先生的论著和《剑桥中国隋唐史》。最后,我自己治学领域有限,尤其是经济史和文学史方面,只能利用学界相关已有成果进行编排,取舍凭个人一知半解,未必得当,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
惴惴小心的两年多过去了,战战兢兢地把书稿交给了书局。洋洋三十余万言,是耶非耶,读者明鉴。是为序。
王小甫,1952年生,四川成都人。1982年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本科毕业,1989年获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1994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专业方向为隋唐史、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与周边关系史。著有《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边塞内外王小甫学术文存》,编著有《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资治通鉴>选注》。目前从事中国中古政治文化研究。
自 序
第一章 隋统一国家的再建
第二章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第三章 唐初国家权力的强化
第四章 武则天革唐为周
第五章 唐朝的全盛
第六章 安史之乱及其社会影响
第七章 中晚唐政治与五代十国
第八章 隋唐时代的经济发展
第九章 隋唐时代的文化成就
第十章 隋唐五代的周边诸族
第十一章 隋唐时代的中外关系与文化交流
附 录
大事年表
帝系表
注 释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