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对教师职责最权威的论断,无疑是唐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韩愈的那句名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那个时候,道传得深刻,业授得扎实,惑解得透彻,因而在施教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便成了“名师”。到了近代,我国传统教育的精髓与从欧美、日本等国家引进的新的教育学说相互沟通、交融,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又有了新的更科学的认识,对于“名师”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内容和标准。
《名师讲语文》丛书:
·语文出版社语文名师出版工程重点项目。
·于漪先生领衔主编,顾黄初先生欣然作序。
·新课改以来第一套新生代语文名师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自我总结大系。
·活跃在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界领军人物以“讲”的形式,展示其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在我国古代,对教师职责最权威的论断,无疑是唐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韩愈的那句名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那个时候,道传得深刻,业授得扎实,惑解得透彻,因而在施教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便成了“名师”。到了近代,我国传统教育的精髓与从欧美、日本等国家引进的新的教育学说相互沟通、交融,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又有了新的更科学的认识,对于“名师”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内容和标准。
我国历来重视师道的传承关系。所谓“名师出高徒”,短短五个字,道尽了师徒关系的全部奥秘:要被承认是“名师”,必须要有实绩,必须要能用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徒”来;“名师”与“高徒”之间,前传后承,关键在一个“出”字,怎样才能“出”,怎样便不能“出”,现代教学法的精髓就在于努力探求这“出”的规律和“出”的艺术。
说到“传承”,还有个方式和渠道的问题。先秦时代,万世师表的孔子,留下了一部《论语》。世上有“课堂实录”,在中国,最早恐怕就是这部《论语》了。到20世纪,这种教学实录也还流行并有所发展。如梁启超20年代在东南大学作长篇讲演,其讲义经听讲人记录后成为了他唯一的一篇论述中学以上语文教学问题的重要论文:《论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后来,夏丐尊、叶圣陶曾经应邀到上海广播电台就阅读和写作问题作了几次广播讲座,讲稿后经整理便成了他们合著的《阅读与写作》。这是现代传媒第一次成了传播语文教学经验的渠道,这也是现代版的“名师讲语文”之一例,那已经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了。
改革开放以后,最早通过课堂教学实录传播“名师讲语文”的,当推华东师大教育学教授瞿葆奎领衔主编,1980年3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出版之后,立即风行全国。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以“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名师”名义编辑出版的“教学实录”“教育文库”“名家丛书”等纷纷出版,与各种讲习活动和竞赛活动相配合,掀起了一股向“名师”学习的热潮。其中以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6年7月出版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丛书为代表,从中可以看出这种“名师”读物的基本格局。因为标明是“教学思想录”,所以每位特级教师的介绍都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特级教师”本人“夫子自道”,详尽地讲述自己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以及自己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基本经验(即编者认为的“教学思想”)。
盛新凤,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提出并实践“和美语文”的教学主张。发表文章、教学案例百余篇,出版专著两部。参与新课程实验教材编写。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示范教学或讲座二百余次,并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上示范课、做专题讲座。曾获浙江省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省“教改之星”金奖及省“教坛新秀”“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被《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刊物推为封面人物。
我的语文人生
成长经历
和语文结缘
行行复行行
师恩绵绵
难忘“第一次”
第一次公开课
第一次独立设计教案
第一次外出上课
第一次参加省赛
第一次品尝失败的滋味
第一次为人教社拍片
第一次上课“作弊”
心弦被轻轻拨动的那一刻——我的课堂教学灵感之源
巧用教学机智彰显课堂魅力
一次冒险经历,课堂化险为夷
三个细节处理,意外生成精彩
甘苦个中味得失寸心知
“一株柳”粉墨登场——《青海高原一株柳》(杭州)教后
储备不足,课堂就没了底气——《如梦令》(绍兴)教后
心中的意境如何生成——《如梦令》(温州)教后
成长的痛——《番茄太阳》(杭州)教后
有了底气再说话——《两极融通》讲座后
课堂深深深几许——《卢沟桥的狮子》(北京)教后
难忘的课前谈话——贵阳上课记
怎么把学生激活——《青海高原一株柳》(广州、成都)教后
一个旋律在心中唱响——《青海高原一株柳》(阜阳)教后
我的语文理念
“和美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和美语文”理论中部分概念界定
“和美语文”阅读教学形态:雅俗共赏
“和美语文”阅读教学的智慧
“和美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操作程序
“和美语文”不同文体文章融通方式
“和美语文”阅读教学元素融通举隅
附: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
我的语文实践
《番茄太阳》教学实录
《草虫的村落》教学实录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如梦令》教学实录
《燕子专列》教学实录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实录
《春日》《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打碗碗花》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去年的树》教学实录
“爱心义拍会”作文教学实录
《文成公主》教学设计
我的教学语录
我的教学语录
“而俗”式
孔子中庸思想的第二种形态是“甲而乙”式,可以把它转化为“雅而俗”的和美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和美语文着力追求一种“雅中有俗,俗中有雅”的境界,用“雅”来补“俗”的不足,用“俗”来补“雅”的缺憾,做到“雅”“俗”两个特性相互补充、调剂,相辅相成。
一、人文性与儿童性融通
语文之美,美在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滋养、思想智慧的启迪,然而如果这思想的提炼,情感的升华,精神的陶冶超越了学生可接受的“度”,那么这一切就都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虚化了。时下的语文课堂,特别是公开课的教学,老师们为了追求“舞台效应”,着力挖掘文本文意,并把自己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不加转换地强塞给学生,使教师和学生都“疲于奔命”。曲高和寡,造成师生在课堂上水油难溶的尴尬局面。笔者在教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女主人公爱花、惜花的闺阁情怀,绞尽脑汁,连《红楼梦》中的葬花片段都用上了,结果学生还是无动于衷,因为这样的情感毕竟离学生太遥远了,所以只能“忍痛割爱”,放弃了这个文本,改上另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但为了上出课的厚重感,让学生体会美酒、苦酒意象,课的最后拓展了《声声慢》,结果还是觉得学生无法理解作者的凄苦和沧桑的人生感受,感到自己是迷失在了自作多情的厚重里了。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幼小的心灵,能承载这么多的苦和愁吗?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啊!
要使文本的思想、情感、精神契合儿童的认知,教师必须把自己钻研文本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转换、调整,要适当地“降”“减”。“降”是一个“深人浅出”的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合适的方法,把教师解读文本后获得的文意进行“深入浅出”的传递。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先生指出,文意的传递途径有四种方式:浅入深出、浅人浅出、深人深出、深入浅出,这四种方式其实按顺序呈现了四种教学境界。“探入浅出”无疑是最高境界。“减”是对教师钻研文本所获做一个选择性传递。教师钻研文本过程中收获的情感、思想、精神、信息,择其精要加以传递,其余则作为“库存”准备随时调用。“造合”是最好的。笔者在第二次执教《如梦令》时,对教学设计作了调整,由开始的追求厚重到后来的回归简约,把人文点定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和郊游生活的无穷乐趣”上,引导学生从他们的视角去观察美,用他们的心灵去体验美、感受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