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大语言修辞观的理论框架下,从学科互动视角研究汉语修辞及修辞史,共五章。第一章、大语言修辞观。主要内容包括:修辞学学科定位新思考,修辞形式与修辞意义,修辞角色与修辞旨意,非语言符号修辞论,大语言修辞观与学科互动等。第二章、词法修辞论。主要内容包括:从互动视角看词汇与词法修辞,词汇发展的修辞机制,修辞现象的词汇化,通感词、委婉词、形名兼类词、同分异构词、习非成是词等个案研究。第三章、句法修辞论。主要包括:从互动视角看句法与句法修辞,句式的修辞分化及其动因与机制,修辞现象的句法化,诘问的否定方式、否定祈使的隐与显、句式的篇章适应差异、激励型祈使构式的形式和语义等个案研究。第四章、修辞方式论。主要内容包括:辞格的重新定义与分类,辞格与构式,语言的辞格与言语的辞格,循序分承与逆序分承、假言与假对、曲用与示性等个案研究。第五章、修辞史论。主要内容包括:在互动中探究汉语修辞史,从修辞个例到修辞构式,互动中研究修辞史的历史经验,否定词后置处置式、你这(个)NP、V的V结构等修辞形式发展史的个案研究。
傅惠钧
----------------------------
浙江师大二级教授、博导、双龙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首届高校优秀教师。先后任语言研究所所长、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负责人、人文学院副院长、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负责人。现为中国修辞学会理事,浙江省修辞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规划办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汉语修辞学、近代汉语语法、语文教育等,在《中国语文》《语言教学与研究》《当代修辞学》《古汉语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二十余家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十余部,代表作有《明清汉语疑问句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修辞学与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2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各1项。
序言 ……………………………………………………………… 1
第一章 大语言修辞概观 ……………………………………… 1
第一节 大语言修辞观:修辞学学科属性及研究对象的思考 ………………………………………… 1
第二节 大语言视野中的非语言符号修辞论 ………… 18
第三节 辞格的实质、分类及对象范围的反思与探新………………………………………………… 29
第四节 大语言修辞与学科互动 ……………………… 66
第二章 修辞与词汇 ………………………………………… 75
第一节 从互动视角看修辞与词汇 …………………… 75
第二节 从辞格到词汇:通感与通感词 ……………… 149
第三节 从单构到复构:同分异构词的特征、类型及形成条件与机制 ……………………………214
第四节 从单义到多义(上):“未亡人”词义的扩展及规范问题 …………………………………………239
第五节 从单义到多义(下):“无时无刻”词义的演化及规范问题 ……………………………………261
第六节 从单能到多能:名形兼类词的内部差异及其形成条件与机制 ………………………… 275
第七节 修辞词汇化与词典编纂 ……………………… 311
第三章 修辞与语法 …………………………………………………… 326
第一节 从互动视角看修辞与语法 ……………………………… 326
第二节 “和”类连词用于“无论句”的合法性及其成因 ………… 347
第三节 疑问句末“来”的来源、演变、性质及其功能 …………… 363
第四节 否定词后置处置式的类型、功能、形成及演变 ………… 381
第五节 “真有你的”的结构、语义及形成理据 ………………… 408
第六节 “你这(个)NP”的形成与发展 ………………………… 422
第七节 给予义常式“给”字句的篇章适应差异及其形成 ……… 438
第八节 命题否定与情态否定:是非诘问句的否定方式及类型…… 457
第九节 《儿女英雄传》选择问句的结构、类型与功能 ………… 474
第十节 隐性否定祈使句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特点 …………… 492
第十一节 “V 的 V”结构的构成特点与历史发展……………… 506
第十二节 “逆序分承”的结构类型与形成原因 ………………… 522
第四章 修辞史论 ……………………………………………………… 539
第一节 钱锺书汉语修辞史研究方法论 ………………………… 539
第二节 从学科的交融与互动看《中国辞格审美史》…………… 592
后 记 …………………………………………………………………… 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