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结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前沿原则,并为将这些原则应用于不同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框架指南。
本书首先全面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原则,具体讨论了怀疑的概念化模型,讲解了目标导向治疗的典型结构,包括如何识别症状,建立治疗目标,以及结构典型的认知行为疗法阶段,并提出了案例解析的指导原则以及撰写案例解析的方法。
随后书中提供了将认知行为疗法的原则应用于不同心理疾病的使用框架,包括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愤怒、物质滥用、人格障碍、自残、自杀倾向、精神病等。针对每种疾病都讲解了如何透过认知模型来理解每一个临床问题,不正确的思维模式如何导致了不正常的行为。然后为每一个问题提出了量身定做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包括每一个步骤,治疗中和治疗外的练习,以及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清晰方法。
本书还提供了大量清晰、直观的实用图表,包括针对各种问题的来访者工作表,可供咨询师在临床工作中使用。
译者序
CBT(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的中文全称是认知行为疗法,是由阿伦·T. 贝克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核心理念,可以简化地表达为:人的情绪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来自人对事件的想法;想法不仅会影响情绪,还会影响人应对事件的行为方式;应对行为会塑造事件的结果走向,又反过来作用于情绪、想法……这样讲稍显抽象,但不用着急,在书中第一章认知模型的开端,作者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家三口突然收到一封婚礼邀请函,但由于看待事件的想法各不相同,父亲、母亲和儿子的情绪和反应也大相径庭。(你会对这一情景产生什么想法呢?)本书由浅入深,首先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模型、重要概念,给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本书使用了一个其他认知行为疗法书籍里不常见的概念:怀疑标签(doubt label)。如果把这个概念和认知行为疗法常用的概念桥接起来,它粗略地近似于某个特定的人关乎自身形象的负性自动思维。每个人都有其价值观(values),也就是他看重的、渴望的品质。而怀疑标签就是价值观的暗面,一些萦绕的、不安的自我怀疑。例如,如果某个人希望自己是受欢迎的人(其价值观在于社会接纳方面),他就更可能在意自己有没有吸引力;如果他恰好遭遇压力,或自尊水平较低,怀疑标签的阴影就会浮现,让他更容易感到我没有吸引力。
光有理论还不够,本书在第三章、第四章中,紧接着给出了制定目标、问题清单、家庭作业、案例记录等方面的通用工具模板,这也是封面书评里提到的本书亮点之一。阅读此书的心理困扰者拿到这些工具,也不会觉得太难理解,可以作为自助的切入口。对于新手咨询师,这些小工具可以让人快速上手,搭起治疗的大致框架。而老手咨询师,也能在回顾这些工具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做到法度森严。如果把视野放到咨访双方,这些工具可以让双方确立目标,在对齐后的基础上开展治疗,避免鸡同鸭讲。来访者拿到这些材料后,会更容易建立起对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的认识。毕竟咨询师天天干这行,很容易对心理咨询这回事烂熟于心、习以为常、匆匆带过,没有察觉来访者仍处于困惑之中,并未充分理解某种干预的道理和必要性。咨询师如果仅凭来访者动力缺乏的表现,就断定他阻抗推诿、病入膏肓,而未反思自己的干预和解释是否到位,就太遗憾了。
第五章到第十章则是聚焦于临床实务的部分。作者分别聚焦讨论了抑郁、焦虑、愤怒、物质使用障碍、人格障碍与自杀自伤、精神病等心理障碍类目。在每个章节中,首先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视角,给出这种心理障碍的认知模型;然后给出几大类别的干预策略,并在每一大类内讨论用到的工具、治疗过程的重点难点;每章末尾也有一个小小的总结。每个章节的内容条理清晰,而且多读几个章节后,不难体会到认知行为疗法思路的一以贯之:不管来访者的表现如何千奇百怪,治疗师都要回到情境、认知、情绪、应对行为的基础概念上,描绘来访者当前功能不良的模式,确定双方同意的治疗目标,再予以扎实细致的干预。
这本书的翻译是在2023年3月到10月间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完成的。本书的内容全面而细腻,翻译时一对照,我也发现了既往咨询工作中的疏失之处,收获颇多。而作为译者,翻译这本书的感受相当舒适。书中没有什么奇诡的高论与幽深的思想,作者行文简洁晓畅,阅读和翻译的过程都很丝滑,仿佛在吃容易消化的饼干麦片;常常津津有味地干活,一回神才发现已经刷刷刷翻了好多页。英文原文里也用了一些生动明了的词,思考如何将其译为中文很有趣味。例如作者写到,干预抑郁时,要把give-up thought替换成go-to thought,大意就是把来访者想要放弃的想法替换成立刻行动的想法。经过思考,我把go-to thought直接翻译成去做思维这样一来,就都是口语、都是两个音节,完美对应,好耶!
最后,我想感谢佘炤灼的介绍,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本书的翻译工作。感谢编辑赵昕培、董桃,不辞劳苦,在本书出版前后与我进行多次沟通。感谢翻译过程中被我泡过的所有咖啡厅、摸过的所有猫,它们为辛苦的翻译过程增添了温馨的感受。感谢求真学会的朋友们在生活中给我带来的快乐。尽管我挺喜欢这本书,也尽我所能进行了翻译,但难免存在瑕疵疏漏之处,希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那么,你准备好踏上CBT的旅程了吗?
刘竹
2024年9月于重庆
导言
我们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认知行为疗法:临床工作指南》基于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原则,向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多种心理障碍的认知概念化,以及各种基于 CBT、针对上述具体困境的干预措施。我们作为临床工作者、培训者,以及大规模 CBT 传播项目中的培训者的过往经验让我们得以写成这样一本书。这本书可以满足在社区精神卫生、私人执业、医院与组织环境中的临床工作者,以及培训项目、实习环境和课堂上的督导师、培训师和教师的需求。本书的基本原则完全基于阿伦·T. 贝克(Aaron T. Beck)博士提出的CBT 原则。我们有幸直接接受了贝克博士的教导,并与他密切合作了三十多年,因此我们能以一种易于理解和实践的方式将他的理念传达给心理健康专业人士。
本书的内容
本书结合了治疗抑郁症的 CBT 最新原则,并提出了一个将这些原则用于多种临床问题和诊断的框架。第一章详细介绍了CBT 的原理,第二章随后更具体地讨论了怀疑概念化模型(doubt conceptualization model)。第三章讨论了目标导向型疗法的典型结构,包括如何识别问题、设定治疗目标,以及典型的 CBT 会谈应如何设定结构。第四章介绍了认知疗法学院(Academy of Cognitive Therapy)制订的关于如何进行个案建构(case formulation)和撰写案例记录(case write-up)的指南以及文本格式。该章还含有一份案例记录样本。
第五章及之后的章节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人们理解 CBT 的原则如何用于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焦虑、愤怒、物质滥用、人格障碍、自伤、自杀和精神病的治疗。特别之处在于,每章都会讨论如何从认知模型的视角来理解各种临床议题,即扭曲的思维模式如何导致功能失调行为(dysfunctional behavior)。随后,我们会讨论如何在 CBT 框架内为每种问题制订专门的治疗策略,包括多种循序渐进的计划、会谈中和会谈外的互动练习以及预先填写的应对卡片(它能明确呈现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每项干预措施的核心都在于帮助来访者提升自信。树立自信、减少自我怀疑是治疗的基础,也是我们对每种诊断和困境提出的干预措施的重点所在。我们并不希望本书成为被遵循的脚本,它应当是一份由个案概念化驱动的指南,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需要而有创造性地、灵活地调整。
本书适合哪些人?
不论治疗师在 CBT 方面的专业水平如何,本书都旨在提升他们运用 CBT 循证原则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来访者服务。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学生、培训者、督导师、教师,以及希望得到指导、巩固并扩充 CBT 知识的治疗师。这本内容全面的 CBT 指南为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提供了一系列工具,这些工具也可以教导来访者成为自己的 CBT 治疗师。的确,CBT 对心理健康复原最有力的贡献,就在于它能赋予来访者抵抗复发、维持复原状态的力量。
通过帮助来访者习得有效的应对技能、树立自信,CBT 向他们提供了成为自己的治疗师所需的工具,在他们生活的航程中提供指引。因此,对于任何希望清晰理解心理问题的读者而言,本书都能提供全面的资源,帮助个体成为自身思维、感受和行为的主人。
莱斯利·索科尔,持证心理学家,认知行为疗法领域国际公认的领导者,在实践、教学和研究方面拥有超过35年的经验。曾是贝克认知行为疗法研究所的教育主任和主要讲师之一,现任认知治疗协会资格认证委员会主席。与人合著有《认知行为疗法的教学与督导》等。
玛希·G. 福克斯,持证心理学家,私人执业近25年。在贝克认知行为疗法研究所与阿伦·T. 贝克等专家共事近30余年,是该研究所的兼职教师。与人合著有《认知行为疗法的教学与督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