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材质艺术丛书通过专题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了中国艺术中不同材质的开发与使用,以及这些材料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第五辑《本土与全球》的主题是清代宫廷艺术对多种新材质和艺术形式的引进和使用。随着清朝的建立以及政治、经济网络的变化,清代统治者接触到多种前所未见的南国之物,特别是来自东南亚的大量翠羽贡品。同样针对清宫获得的一种新型艺术材质和田玉,乾隆开启了特定的贡玉制度,并创造出大玉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浮雕玉石类装饰品和器物产生于古代的巴比伦、希腊和罗马作品,而西洋锦与浮雕玉石类似,也是一种欧洲产品,通过外交和商业途径到达清宫并发挥影响。纸作为艺术材质,有两个历史维度:一是其在中国丧葬文化中的位置和发展,二是它在清宫中的持续使用。此外,还有当代艺术家刘建华长期以瓷为材料的创作历程。
编著者
巫鸿 WuHung
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空间的美术史》《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空间的敦煌:走进莫高窟》《中国绘画:远古至唐》《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等。
作者
王廉明Wang Lianming
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中文及历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欧及东亚海域的艺术与物质文化交流。
徐胭胭Xu Yanyan
芝加哥大学东亚美术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从事汉唐美术考古、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
谢明良Xie Mingliang
日本成城大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特聘教授。著有《贸易陶瓷与文化史》《六朝陶瓷论集》《中国陶瓷史论集》《中国古代铅釉陶的世界》《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陶瓷手记(15)》。
梅玫 Mei Mei Rado
纽约巴德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纺织服饰史和近代早期中西艺术交流史。著有《帝国新衣:清代宫廷的跨文化织品交流》。
李雨航 Li Yuhang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艺术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明清时期的性别与物质文化、模仿与宗教奉献、媒介与宗教实践及戏曲与中国视觉艺术等。著作有《成为观音:明清女性佛教徒的艺术奉献》,与蔡九迪(Judith Zeitlin)共同策划了展览表演的图像:戏曲与中国视觉艺术并编辑了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