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戏曲作品意涵丰富,是敞开式文本,借由不同理论的视角,这些作品呈现出更多的景观。本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利用叙事学、互文性理论、空间理论等解读古代经典戏曲作品;一是借助知识考古学与话语分析,对戏曲研究的学术史话题予以探讨。两个方面一古一今,指向的都是古典戏曲如何被现代接受、古典戏曲如何被现代理解。
从研究方法上看,本书注重文本细读,所研读的古典戏曲均为经典作品,所讨论的戏曲研究史论题大都深刻影响着现当代戏曲研究范式。从学术价值上看,本书所提出的一些具体的学术观点,有助于戏曲史的深入研究,如《汉宫秋》将写入昭君殉节情节对后世昭君戏的深远影响,明人热衷元以曲取士说与对当时科举制度批评的密切关系,悲剧应用于中国戏曲批评中的世界文学愿景等。
可喜的是,每一篇都有独到发现,让我想到萧统《文选》序所谓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如果将事换成问题,义归于学术立足点,那么小岩的工作在我看来就是以敏锐的学术意识,抓住古典戏曲中一些重要问题,在文学研究的立场上给予透彻的诠释。
蒋寅
王小岩,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副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
序
引 子
一 流寓寺院:异托邦视域下的崔张故事
二 窦娥之死:文本间的讲述
三 昭君故事:缺席女主角的戏剧结局《汉宫秋》之后昭君戏的写作与观演
四 入赘/ 反入赘:民间叙事与汤显祖剧作的互文考察
五 丽娘画像的三组关键词
六 从不识字到通文理:关于语言的叙事以《西厢记》《牡丹亭》《比目鱼》为例
七 知音的诗学:从音乐到文学到戏曲批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知音话语分析
八 元以曲取士说与明清科举制度批评
九 悲剧祛魅:中国戏曲进入世界文学版图? 20 世纪悲剧用于中国戏曲批评的思路分析
十 戏剧美育:从蔡元培到梅兰芳
十一 校读法:从孙楷第到邓绍基的元杂剧校读
十二 小传统中的小传统读李玫《中国民间小戏史论》
致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