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遵循科学性、前沿性、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精约性的教材编写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护理教育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渗透课程思政理念。教材从结构设计上注重从宏观的教育理论到微观的教学设计,从具有导向功能的教育目标到回应目标实现的教育评价,从传统教学环境到智能时代的智慧教育,精准对接课程目标。具体的章节内容布局上,涵盖13章:护理教育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护理教育目标、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临床教学、教育的评估与评价、护理教育研究、智慧教育。同时各章节二级目录运用严谨的逻辑架构铺陈创新体例,确保内容全面翔实。
本教材作为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研究生学习教育学的规划教材,紧扣护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学习特点:与现代教育前沿和数字化教育理念相契合,体现护理学科特色,从内容选择的广度和深度到资料编写呈现方式,均符合护理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服务护理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同时,也可以面向临床和社区护理教育者,作为培训书目,对护士开展护理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第一章 国内外护理教育/ 1
第一节 国外护理教育/ 1
一、国外护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2
二、国外护理教育的特点/5
三、国外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10
第二节 中国护理教育/ 13
一、中国护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13
二、中国护理教育的特点/18
三、中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24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28
第一节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29
一、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29
二、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33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35
第二节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39
一、格式塔学派的顿悟学习理论/39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41
三、奥苏贝尔的意义同化学习理论/44
四、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式/47
第三节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51
一、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52
二、康布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53
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55
第四节 其他学派的学习理论/ 57
一、社会学习理论/57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62
三、合作学习理论/65
四、转化学习理论/68
第三章 护理教育目标/ 73
第一节 教育目标的层次/ 73
一、教育目的/73
二、培养目标/78
三、课程目标/80
四、教学目标/81
第二节 教育目标理论/ 82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83
二、结果导向教育目标体系/87
第三节 护理教学目标的编制/ 90
一、护理教学目标编制的要求与原则/90
二、护理教学目标编制的标准与步骤/92
第四章 课程理论与实践 97
第一节 课程概述/ 98
一、课程的概念/98
二、课程的组成要素/100
三、课程的类型/102
四、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106
第二节 课程设置/ 110
一、课程设置的概念/ 110
二、课程设置的指导模式/ 110
三、课程设置的依据与基本原则/ 113
四、课程设置的程序与方法/ 114
五、课程描述/ 118
第三节 课程改革/120
一、课程改革的内涵/120
二、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120
三、护理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123
四、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25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28
第一节 教师/129
一、教师的角色地位/129
二、护理教师的职业素养/ 131
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137
四、教师的专业化及其培养/138
第二节 学生/143
一、学生的属性/143
二、学生身心发展的共性与特性/147
三、学生学习的策略/157
第六章 教学模式 162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162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163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163
三、教学模式的特性/164
四、教学模式的功能/165
五、教学模式的分类/165
六、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167
第二节 常用教学模式/168
一、程序教学模式/168
二、范例教学模式/169
三、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171
四、掌握学习教学模式/172
五、自主探究教学模式/174
六、合作教学模式/175
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176
第三节 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178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178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势/178
三、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179
第七章 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 182
第一节 教学设计/182
一、教学设计概述/183
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与学情分析/184
三、教学目标设计/184
四、教学内容设计/185
五、教学策略设计/187
六、教学评价设计/190
第二节 教学方法/192
一、常用教学方法/192
二、现代教学方法/195
第八章 教学环境/ 206
第一节 概述/ 207
一、环境的含义/ 207
二、教学环境的组成/ 208
三、教学环境的作用与调控/ 208
四、现代教学环境的功能/212
五、教学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213
第二节 学校教学环境/215
一、物质环境/215
二、人文环境/217
第三节 临床教学环境/ 220
一、医院/ 220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24
三、医养结合机构/ 224
四、教学环境的测评/ 225
第九章 临床教学 228
第一节 临床教学概述/ 229
一、临床教学的概念/ 229
二、临床教学的组织形式/ 230
三、临床教师的角色及基础素质/ 232
四、临床教学管理/ 235
第二节 临床护理教学的方法/ 236
一、临床带教制/ 236
二、示范演示法/ 239
三、情景模拟教学法/ 242
四、个案分析法/ 244
五、护理教学查房/ 246
六、护理个案的书写与指导/251
第三节 临床教学考核与实施/ 254
一、理论考核/ 255
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 255
三、临床教学考核的组织与实施/ 257
第十章 教育的评估与评价 261
第一节 教育评估与评价的发展/ 262
一、基本概念/ 262
二、国内外教育评估与评价的发展/ 263
三、教育评价的分类/ 264
四、评价考核质量的基本指标/ 266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 267
一、教育评价的理论依据/ 267
二、教育评价的范式与方法/ 267
三、常用的教育评价模式/ 268
第三节 学生评价/ 269
一、形成性评价/ 269
二、终结性评价/ 273
三、学生评价中的相关问题/ 278
第四节 教师评价/ 279
一、教师评价的观点/ 280
二、教师评价的方法/281
三、教师课堂教学评价/ 282
四、课程教学评价/ 283
第十一章 教学管理/ 285
第一节 教务管理/ 285
一、教务管理的意义/ 286
二、教务管理的基本任务与基本内容/ 286
三、教务管理的方法/ 288
四、教学质量评价/ 288
五、教务管理制度/291
第二节 教师管理/ 292
一、教师管理的意义/ 292
二、教师管理的理念与原则/ 292
三、教师管理的内容/ 293
四、教师管理的方法/ 296
五、双师型管理/ 296
六、新时期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298
第三节 学生管理/ 298
一、学生管理的意义/ 298
二、学生管理的特点/ 299
三、学生管理的内容/ 300
四、学生管理的方法/301
第四节 临床教学基地管理/ 304
一、临床教学基地的设立/ 304
二、院校对于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 306
第十二章 护理教育研究/ 309
第一节 护理教育研究概述/310
一、教育研究的内涵、特点与基本程序/310
二、护理教育研究的概念与范畴/ 311
三、护理教育研究的类型与原则/312
四、护理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向/314
第二节 护理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315
一、准备阶段/315
二、实施阶段/316
三、评价阶段/316
第三节 护理教育量性研究方法/317
一、非实验研究/317
二、准实验研究/ 325
三、实验研究/ 327
第四节 护理教育质性研究方法/ 333
一、现象学研究/ 333
二、扎根理论研究/ 338
三、叙事研究/ 340
四、行动研究/ 344
第五节 护理教育混合研究方法/351
一、解释性顺序混合方法/351
二、探究性顺序混合方法/ 352
三、会聚平行混合方法/ 353
第六节 护理教育其他研究方法/ 356
一、文献研究/ 356
二、教育评价研究/ 360
第十三章 智慧护理教育 /366
第一节 概述/ 367
一、智慧教育的相关概念/ 367
二、智慧教育的特征/ 368
三、智慧教育对护理教育的影响/ 369
第二节 智慧教学的基本要素/371
一、智慧教学目标/371
二、智慧教学环境/ 372
三、智慧教学资源/ 373
四、智慧教学方法/ 374
五、智慧教学管理/ 376
第三节 智慧教学的典型系统/ 377
一、多媒体信息化平台/ 377
二、远程交互式教育平台/381
三、虚拟实验室/ 383
四、可视化平台/ 386
五、MOOC 平台/ 388
第四节 智慧教学的评价体系/391
一、智慧教学评价体系概况/391
二、智慧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 392
三、智慧教学评价体系的应用/ 400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402
参考文献/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