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一书,于诸经中最晚出,始见于西汉之世。因其在汉初就没有传授源流可寻,所以从古至今,学者就《周礼》一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问题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时至今日,作者及成书年代仍是《周礼》学史上的公案。
自东汉郑玄为《周礼》作注,使其定于一尊,唐代贾公彦所作之疏被列入官学,《周礼》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郑注贾疏也一直为学者所尊信。在经学史上,郑玄有着特殊的地位与贡献,其礼学成就尤其为后人所肯定。郑玄之前,并无《三礼》学的概念。自郑玄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对《周礼》《仪礼》《礼记》的整理、校注之后,始有《三礼》之学。因郑玄兼习今古文经学,故《周礼注》亦能融合今古文经说,博观约取,广洽精详。孔颖达《礼记正义·月令》誉云:礼是郑学。皮锡瑞《经学通论》亦云:郑于礼学最精,而有功于《礼经》最大。后世治礼学者,莫不以郑注为宗。虽然魏晋时期,王肃礼学一度兴起,甚至夺去了郑学宗主之位,然而南北朝时期,《三礼》之学异常发达,郑学重又受到尊崇。南朝的崔灵恩、沈峻、皇侃、戚衮均有研究《周礼》的著作问世,北朝的徐遵明、刘献之、沈重、熊安生亦皆治《周礼》的大家。特别是崔灵恩的《集注周礼》、沈重的《周官礼义疏》、熊安生的《周礼义疏》等,是该时期研究《周礼》的代表性著作,这些《周礼》学著作皆以郑注为宗。遗憾的是,这些著作今已不存。
唐代贾公彦之《周礼疏》,亦以发挥郑学为鹄的。正如乔秀岩所指出的:郑学为一体系,诸经郑注互相关联,构成一家学术。探讨其间条理,使此学术体系更趋精致,是为义疏郑学之要旨。贾氏讨论郑注的宗旨之一在于使诸郑注互相参证、发明。郑注语言精炼,许多训诂之义往往并不显而易见,贾疏往往能够推阐经注之旨,将其隐含之义抉发出来,甚至能够补充经注之旨。因此晁公武赞其发挥郑学,最为详明。《四库全书总目》亦云:公彦之疏,亦极博核,足以发挥郑学。《朱子语录》称,五经疏中,《周礼疏》最好。
南北朝时期的《周礼》学文献散佚严重,作为南北朝至唐代唯一一部完整流传至今的《周礼》学著作,《周礼》贾疏是在南北朝《周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其中保存了不少前朝《周礼》研究的珍贵成果。毫无疑问,《周礼》贾疏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献学价值和经学价值。贾疏不仅对南北朝以来经师发挥《周礼》郑学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同时,其总结的成果又为晚清孙诒让所采用,并最终促成了《周礼正义》这部《周礼》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然而,历史上对贾疏的评价,有褒有贬,并不一致。褒扬者除前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总目》外,黄侃《礼学略说》云:贾疏《周礼》,郅为简当,虽不无委曲迁就,而精粹居多;故孙氏新疏仍用者,十之七八也。 钱玄的观点与黄侃类似:贾氏《周礼正义》简约平实。朱熹《语类》:五经注疏,《周礼》最好。盖以《周礼》本身行文整齐,故贾氏《周礼正义》亦有条不紊,阐义亦周。其博或不及孔氏,而精细则过之。抑之者如阮元谓其而于诸子百家之单词精义,以及文字之假借,音读之异同,汉制之存亡,汉注之奥义,皆未能疏证发明之,方东树亦谓其于郑注所发挥殊不得其肯綮(清)姚范《援鹑堂笔记》卷八,清道光刻本。。怎样看待这些褒贬不一的评价?另据姚范、孙诒让考证,贾疏很大程度上是因袭前朝旧疏而成。那么,贾疏究竟因袭自何处?又在多大程度上因袭了旧疏?在南北朝至初唐这段的《周礼》学史中,贾公彦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弄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客观评价贾氏其人其书在《周礼》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