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紧扣当代大学生适应与发展的核心主题,以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为目标,立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心理需求,不仅涵盖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求助、生命教育等经典主题,还增加了家庭关系、团体心理等创新议题,从“个体我”的单一视角扩展至“家庭我”和“社会我“,引导学生关注家庭、集体和社会中的心理适应,以更加科学、系统的视角应对心理挑战,促进全面发展。本书基于德心共育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为大学生未来承担家庭角色、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提供心理素养储备,也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促进心理素质与道德修养的协同发展。本书既可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用教材,也可作为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读本,同时为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及相关工作者提供专业参考,是高等学校德心共育的有益教育资源。
王慧(1977-),副教授,2000年到浙江工业大学任教,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课程主讲教师。主持并参与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研究生心理健康与调适》、《心灵绿茵阁》等教材。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心理学与大学生发展
第一节 大学生的发展
一、人的毕生发展阶段
二、大学生的主要发展任务
第二节 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陷入“心”困境的现代人
二、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
第三节 心理学与大学生发展
一、心理学如何探索人的“发展”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发展”
第二篇 个体我的自我修养
第二章 发现人格的奥秘
第一节 走进自我认知
一、理解人格内涵
二、剖析人格特性
三、认识自身人格的意义
第二节 探寻气质和性格
一、先天的气质
二、后天的性格
三、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第三节 理解人格的差异性
一、人格差异的表现
二、人格差异的成因
三、尊重和欣赏人格差异
第四节 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正确认识自我
二、积极悦纳自我
三、有效调控自我
四、不断超越自我
第三章 修通情绪的困扰
第一节 情绪的“威力”与“价值”
一、情绪的“威力”
二、情绪的“价值”
三、情绪本无“好坏”
第二节 情绪的可控与不可控
一、理性不足以与情绪对抗
二、理性需要与情绪合作
三、把情绪视为朋友
第三节 找到情绪的“开关”
一、人类的反射反应
二、情绪系统的作用
三、心理层面的“膝跳反射”
第四节 情绪调节的关键窗口
一、识别和追踪情绪反应
二、从 ARC 中发现情绪开关
三、重新评估
四、情绪表达
第四章 重塑学习的认知
第一节 什么是学习
一、学习是什么
二、学习的意义
第二节 学习与记忆
一、记忆是什么
二、记忆的策略
第三节 影响学习的其他因素
一、动机——学习之舟的强劲引擎
二、情绪与学习的关系
三、睡觉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第四节 学习的自我管理策略
一、设定学习目标
二、有效管理时间
三、运用元认知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
第三篇 家庭我的角色涵养
第五章 走进家庭与我们
第一节 原生家庭面面观
一、什么是原生家庭
二、原生家庭的特点
三、原生家庭的功能
第二节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
一、各家学说论原生家庭的影响
二、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三节 从原生家庭中成长
一、调整认知
二、改变行动
第四节 从原生家庭走向核心家庭
一、走向核心家庭
二、作为未来核心家庭中的父母,我们可以准备些什么
第六章 探索爱情与婚姻
第一节 爱情是什么
一、爱情是一种亲密关系
二、爱情的成分
三、恋爱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如何找到爱情
一、恋爱中的相互吸引
二、爱情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三、有效的约会技巧
第三节 如何经营爱情
一、如何表达爱
二、恋爱关系中的消极行为
三、依恋类型与爱的能力
第四节 当爱情走向婚姻
一、婚姻的本质
二、当爱情走向婚姻过程
三、婚姻观念的变迁
第七章 解析性别与两性
第一节 性别与性别认同
一、性别及其认同
二、性别认同的发展
第二节 性别差异与刻板印象
一、性别差异
二、刻板印象
第三节 性别角色和性取向
一、性别角色
二、性取向与性别表达
第四节 两性关系与安全
一、性行为
二、两性关系中的安全与责任
第四篇 社会我的公民素养
第八章 揭开人际的面纱
第一节 人生需要关系
一、人际关系是我们的天然需要
二、人际关系影响我们的健康幸福
三、人际关系促进自我了解
四、人际关系助力我们成长成才
第二节 人际吸引的秘密
一、接近与吸引:近水楼台先得月
二、外表与吸引:真的要做形象管理吗
三、异同与吸引:人以群分还是异类相吸
四、求助与吸引: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
第三节 关系深化的策略
一、热情真诚付出,大方坦然接受
二、促进正向联结,减少负面传播
三、适度自我开放,把握社交边界
第四节 重视弱关系的建构
一、强关系的变迁
二、了不起的弱关系
三、重视弱关系的建构
第九章 认识校园团体
第一节 什么是团体
一、团体与个体
二、团体的特点
三、个体为什么要加入团体
第二节 当个体加入团体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他人在场就像双刃剑
二、社会懈怠:团体生活使我变松懈
三、去个体化:迷失在人群中
四、亲社会行为:利他精神的体现
五、从众和服从:群体压力下的选择
第三节 群体行为与冲突解决
一、团体思维:“人心齐”背后的陷阱
二、团体极化:不知不觉走向极端
三、冲突与合作:如何实现双赢
第四节 态度与态度改变
一、什么是心理学中的“态度”
二、态度的形成与变化
三、说服与影响力
第十章 应对障碍与危机
第一节 心理异常与心理障碍
一、心理异常与心理障碍
二、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标准
三、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
四、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五、心理障碍的应对
第二节 从危机到转机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
二、心理危机的自我疏导
三、未雨绸缪:心理韧性的培养
第三节 寻求心理援助
一、认识心理求助
二、专业心理求助之心理咨询
三、其他的专业心理求助方式
第四节 心理助人的基本技巧
一、什么是心理助人
二、心理助人的原则
三、心理助人的方法
第十一章 探寻生命的意义
第一节 生命的意义
一、何为生命的意义
二、生命意义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 对生命意义的讨论
一、我国传统文化对生命意义的讨论
二、西方哲学对生命意义的讨论
三、心理学领域对生命意义的讨论
四、认知科学领域对生命意义的讨论
第三节 大学生生命意义缺失的行为表征
一、价值缺失的空心
二、无所适从的自由
三、单一维度的追求
四、寻求解脱的绝望
第四节 如何探索自己独有的意义
一、创造、爱、勇气——基于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
二、觉察、责任、联结、投入——基于欧文·亚隆存在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