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回顾作者从幼时学习到初登讲台到不断精进的教育旅程,呈现了来自身边同事、名师专家、经典著作乃至学员们的多元影响,讲述了一路走来所遇见的良师风范、同行榜样与大师精神,传递出教师终身学习、自我完善的力量。本书见证了一位青年教师的成长蝶变,也希望为广大教师尤其是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提供专业发展道路上可借鉴、可共鸣的精神读本。
? 贴近一线教师的成长心声。这是一本关于成长、学习与教育初心的真诚之作。作者任勇娓娓道来自己的教育人生,内容真实、情感真挚,涵盖了从求学到从教、从学习到超越的成长路径。
? 融合多方良师智慧与教育力量。书中不仅有对身边同事、前辈同行的致敬,还涉及中外教育名家、经典著作、教育论道等多维度的学习资源,展现教育者的博采众长与持续精进。
? 启发教师终身学习与自我觉醒。引导读者萌生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到想学的、可以学到的东西,把自主发展看作一种需要。
序言
“师”指一条路,“烛”照万里程
于漪老师有句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回眸我的“一路走来”,广义说来,也算是“一辈子做教师”。初为人师时,我对教育家精神的了解甚少,初心就是做一名不误人子弟的教师,但教育之旅多有良师伴行,我就步入了“一辈子学做良师”之境。
良师是内在的自我追求和自我完善之师,也是深受学生爱戴之师。“寻找大国良师”活动告诉我们,教育家一定是良师,良师不一定都能成为教育家,但众多良师的教育之道,聚合起来也就涵盖了教育家精神的所有特质。
良师引路,且行且悟。“师”指一条路,“烛”照万里程。
我的求学路上,遇到许多良师。幼儿园老师的循循善诱,小学老师的耐心指导,中学老师的言传身教,大学老师的严谨治学,“国培”专家的高位视角……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我的老师、我的良师,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身边同事,也是良师荟萃。龙岩一中老师的艰苦奋斗,双十中学老师的精益求精,厦门一中老师的育人情怀,教科院老师的锐意进取……他们都是我身边的好老师。向同事中的良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我的厦门的教师朋友,也多有良师。校长朋友中,激情四射者有之,理性思辨者有之;教师朋友中,爱生如子者有之,严格要求者有之;球友牌友中,怪才者有之,个性强者有之;灯谜界朋友,各个多才多艺……虽样态各异,但有良师之心,也是我可借鉴的。
福建省的教师同仁,良师亦多。龙岩的老师,多有“红土地”精神,自强不息;福州的教师,身居省会见多识广,大气不凡;漳州、泉州的老师,“爱拼才会赢”;三明、南平、宁德的老师,持续教学创新;莆田的老师,聪明敏锐……我就利用各种机会,向他们学习。
我的同窗学友,成良师者众。我的“师专”同学,多在闽西山区默默奉献;我的“硕士”同学,都是厦门的名师名校长;我的“国培”同学,那是全国各地选来的优秀教师;我的“校长”同学,算是名校的名校长……我们在共学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远方的专家是良师,我心向学之。他们有的博采众长,继往开来;有的博闻强记,才华横溢;有的以勤补拙,跬步千里;有的识贯中外,博古通今;有的资兼文理,深睿大智……他们总是一面面“人镜”,在治学之道上给我以谋略性的启迪。
著述教育图书的学者,就是很好的良师。我读他们的书,就像与智者对话,就像聆听良师的教诲:朱永新的阅读之道,顾泠沅的教育实验,徐世贵的一线实践,张远南的渊博学识,魏书生的科学民主,余文森的深睿大智,严育洪的独具慧眼,佐藤学的诲人不倦……
教育论道的名家,可以说皆为良师。聆听大师论道,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学会治学,可以发展能力,可以给人知识和智慧……一次精辟的教育论道,往往内容丰富,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给人以领悟和启迪,甚至“一听”铭记在心,终身受用无穷。
我带教的学员,都是“追”良师的,我常常被他们的“追”所感动。有的“追”着良师的教育智慧,有的“追”着良师的师魂境界,有的“追”着良师的教学主张,有的“追”着良师的智圆行方……我也与他们同步“追”,我们都是一群有“追梦情怀”的人。
古今中外的大师,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大先生。孔子、朱熹、陶行知、于漪、苏霍姆林斯基、马丁·加德纳……跟着他们学当老师,我们就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与大师为师,我们至少是下一个良师。
每一位良师都是我生命成长中的贵人!
我愿意和我们的老师们,一路向着良师那方奔去,我们就这样一辈子学做良师。
任勇,原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巡视员,原厦门第一中学校长、厦门双十中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已编写和参与编写《好学校之境》《觉者为师》《教育教学的辩证之道》等100余部著作,在《教育研究》《人民教育》《数学通报》等刊物发表各类文章1200余篇。教育部教师“国培计划”和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首批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获评全国十大读书人物和全国“书香家庭”称号,获评“当代教育名家”称号。
目 录
序言 “师”指一条路,“烛”照万里程 / 1
第一章 求学路上遇良师
1.幼儿园的老师 / 3
2.小学的老师 / 6
3.中学的老师 / 8
4.师专的老师 / 10
5.大学的老师 / 12
6.“进校”的老师 / 15
7.“国培”的老师 / 19
8.“中心”的老师 / 22
第二章 身边同事有良师
1.龙岩一中的老师 / 27
2.双十中学的老师 / 31
3.厦门一中的老师 / 34
4.厦门教科院的老师 / 36
5.厦门的幼儿园老师 / 39
6.厦门的小学老师 / 42
7.厦门的中学老师 / 44
8.厦门的大学老师 / 49
第三章 教师朋友多良师
1.小学校长朋友 / 55
2.小学教师朋友 / 59
3.中学校长朋友 / 62
4.中职校长朋友 / 67
5.中学教师朋友 / 72
6.球友教师朋友 / 76
7.牌友教师朋友 / 80
8.谜友教师朋友 / 83
第四章 附近同仁亦良师
1.龙岩的老师 / 89
2.福州的老师 / 94
3.漳州的老师 / 98
4.三明的老师 / 102
5.泉州的老师 / 106
6.宁德的老师 / 110
7.南平的老师 / 115
8.莆田的老师 / 118
第五章 同窗学友成良师
1.“中小学”同窗学友 / 123
2.“大专班”同窗学友 / 127
3.“函授班”同窗学友 / 131
4.“任职班”同窗学友 / 134
5.“硕博班”同窗学友 / 137
6.“国培班”同窗学友 / 141
7.“校长班”同窗学友 / 145
8.“督学班”同窗学友 / 150
第六章 远方专家是良师
1.北京的教育专家 / 155
2.上海的教育专家 / 162
3.广东的教育专家 / 167
4.天津的教育专家 / 171
5.东北的教育专家 / 175
6.江浙的教育专家 / 179
7.川渝的教育专家 / 183
8.他地的教育专家 / 187
第七章 教育之书为良师
1.中国教育经典之书 / 193
2.国外教育经典之书 / 196
3.中国教育新探之书 / 200
4.国外教育新探之书 / 204
5.数学教育经典之书 / 208
6.数学教育新探之书 / 212
7.未来教育前瞻之书 / 217
8.杏坛新秀论教之书 / 220
第八章 论道名家皆良师
1.宏观教育之论 / 225
2.核心素养之论 / 230
3.课程改革之论 / 234
4.学校发展之论 / 238
5.校长成长之论 / 243
6.教师生长之论 / 247
7.数学教学之论 / 252
8.家庭教育之论 / 256
第九章 带教学员追良师
1.龙岩带教的学员 / 261
2.厦门带教的学员 / 265
3.重庆带教的学员 / 269
4.深圳带教的学员 / 275
5.珠海带教的学员 / 279
6.课题带教的学员 / 283
7.跨界带教的学员 / 288
8.自愿带教的学员 / 292
参考文献 / 297
后记 往事历历在目,教诲时时铭记 / 305
小学的老师
我读小学时,厂里还没有子弟学校。厂里的所有孩子,都在附近的农村小学——龙岩县西陂公社陈陂小学上学。
读一年级时,教我们语文的邱老师要求我们写字时,左手压纸,张开虎口,右手握笔,做到“三个一”:握笔处离笔尖一寸,胸脯离桌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邱老师当时手把手教大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读二年级时,邱老师教柳宗元《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她让我们齐读一遍,接着大略讲解诗意,特别强调“千山”“万径”来照应“孤舟”“独钓”,用“绝”“灭”来照应渔翁超然物外之境界。邱老师又让我们一边读诗一边想象诗中的情景,然后请大家闭上眼睛,她慢慢地轻声地拖着长音读着诗,所有学生想象诗境。邱老师读完了,还让大家伏在桌上继续想象一会儿,我们所有同学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诗境。没有板书,没有挂图,只有无配图的课本,儿时的诗境在我脑海里保留了很长一段时间。
30多年后我当了校长,去教学巡视,忽闻教室里传来了“千山鸟飞绝”,我好奇地悄悄隔窗向教室里看去,屏幕上的“诗境”瞬间替换了我儿时的“诗境”,以至于我现在闭上眼睛想《江雪》的诗境,竟然只有那屏幕上的诗境,而我儿时的诗境已荡然无存。
我绝没有否定课件在帮助学生想象方面所起的作用,我只是想说,在多媒体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学中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和创设想象的境界,还能做得更好些吗?演奏交响乐,配上背景图,效果会更好吗?
读三年级时,印象很深的是开过一次忆苦思甜会。学校搭了很高很高的台,一位老人在诉说家史,旧社会真是贫苦啊,所有的人听了都哭了。忆苦思甜会快结束时,大家齐唱:“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仇……”至今我还会唱这首歌的第一段。
读四年级时,我们要到更远的分校去上学。有一次上学,作为四年级(1)班班长的我,早早就出门了,要去开门和准备读毛主席语录事宜。路过一座农家庄园时,看见一株桃树“红杏出墙”,树上的桃子青里透红实在诱人。我前观后看、左顾右盼,不见有人,便纵身一跃,把那桃子摘下来,往书包里一放。第一节课下课后,校长陈景华把我叫了去,说:“你书包里有个桃子。”我一下傻眼了,头脑一片空白,心想,这下完了。我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中还算好的孩子,同学眼中的好班长,这下完了。正当我不知所措时,陈校长说:“你写份检讨放在我这边,就我一个人知道,你好好表现,好好学习,我永远不告诉任何人。”两行热泪从我眼中夺眶而出。如果没有陈校长当年的宽容和善待,可能就没有今天的“任勇”了。
到底是谁发现了我偷摘桃子呢?至今仍是个谜。
我没有读五年级,为什么呢?因为我“跳级”了,直升六年级学习。别看这是所农村小学,我觉得它是一所很开放、敢创新的小学。学校规定:四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两名学生可以不读五年级,直升六年级学习。那时班级没有明着排名,更没有全年级的排名,我也不知道我在班级和年级的名次,就这样被“直升”了。
读六年级时,语文总体跟得上,数学就是珠算除法不太行。教数学的郭添荣老师特地给我单独补了几次课,他一开口就说:“珠算除法其实没什么,说白了就是乘法的……”他是教我用四年级的知识变化一下来解决六年级的问题,我茅塞顿开,很快就理解了珠算除法的要诀。我当老师后,经常在课堂上这样说:“××××其实没什么,说白了就是……”这算不算是郭老师教我的?
有段时间,我一说“其实没什么”,学生就会跟一句“说白了”,我顺势激学生“说白了什么?”让学生补充,一“问”激起千层浪。后来我明白了,郭老师的方法,就是问题转化,就是数学教育界常说的“化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