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呈现中国地质调查局“洮河流域中游灾害地质调查”项目核心成果,聚焦洮河中下游地质灾害特征与风险评价的关键技术和实践应用。书中详细阐明流域内崩滑流灾害主控地质环境条件,揭示地质灾害发育时空分布规律与周期性特征;重点构建适用于不同比例尺(1:50000至 1:2000)和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的风险评价技术方法体系,解决区域和单体滑坡风险评价关键问题;多角度评价机载 LiDAR识别黄土滑坡隐患的适用性,展示多源遥感在重大工程沿线地质灾害识别中的应用,选取典型滑坡开展普适型监测设备野外验证,探索基于实时监测的滑坡灾害预警响应机制;提出小流域泥石流精细化风险评估流程,实现潜在经济损失定量评估与风险管理。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2000/09-2005/07,北京交通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导师:张鸿儒
(2)1997/09-2000/07,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硕士,导师:张吉春
(3)1993/09-1997/07,山东矿业学校,采矿工程,学士(1) 2023-11至现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
(2) 2014-2至现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地质灾害调查室,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3) 2009-1至2014-1,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 高级工程师
(4) 2005-7至2009-12,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 工程师作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4篇,其中SCI检索8篇,EI检索2篇,其他核心14篇。
2.代表性论文:
(1)L C Wang, M Wang, X C Hung, Z Feng.Research on LiDAR technology in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geo-hazards in alpine loess areas. China Rock 2020,IOP Conf.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570 (2020) 042044.
(2)王立朝,温铭生,冯振,孙炜锋,魏云杰,李俊峰,王文沛,中国西藏金沙江白格滑坡灾害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9,30(1) : 1-9.《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副主编,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家,首都防汛专家库成员,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第二届专家委员会地质灾害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韧性减灾与应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
1.2 取得的主要成果 2
1.3章节安排与编写分工 4
第2章 自然地理与区域地质环境概况 5
2.1 气象水文 5
2.2 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8
2.3 地质构造 11
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13
2.5 水文地质特征 14
2.6 人类工程活动 15
第3章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 17
3.1 地质灾害基本类型 17
3.2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22
3.3 地质灾害危害特征 26
第4章 地质灾害孕灾条件分析 28
4.1 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 28
4.2 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 35
4.3 工程地质岩组与地质灾害 36
4.4 斜坡结构与地质灾害 39
4.5 水文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 45
4.6 人类工程活动及降雨与地质灾害 46
第5章 地质灾害失稳模式与成灾机理 49
5.1 地质灾害失稳模式 49
5.2 地质灾害成灾模式 53
第6章 基于机载LiDAR 技术的黄土滑坡隐患识别研究 71
6.1 机载LiDAR技术概述 71
6.2 机载LiDAR工作原理与处理流程 75
6.3 基于机载LiDAR技术的黄土滑坡遥感解译工作方法 85
6.4 不同航飞条件下的黄土滑坡隐患识别 99
6.5 机载LiDAR技术在黄土滑坡隐患识别领域的适用性评价 122
第7章 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 124
7.1 监测系统建设 124
7.2 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点运行情况 136
7.3 监测预警成功案例 137
7.4 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成效分析 140
第8章 巴谢河流域地貌演化及地质灾害形成机理 142
8.1 地质灾害年代学样品采集 142
8.2 上正滑坡多期次活动特征 147
8.3 研究区地貌演化特征 150
8.4 研究区古滑坡多期次滑动年代学数据 152
8.5 巴谢河流域滑坡控制因素和成因机理分析 168
8.6 结论 171
第9章 小流域泥石流风险评价专题研究 172
9.1 耳阳河泥石流概况 172
9.2 耳阳河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174
9.3 承灾体调查与易损性分析 181
9.4 耳阳河泥石流风险评价 201
9.5 单体泥石流风险评价技术流程适用性评述 207
第10章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208
10.1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 208
10.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223
10.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232
10.4 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240
第11章 结论与建议 247
11.1 结论 247
1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49
11.3 下一步工作建议 249
参考文献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