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超过两届的总统,美国迄今为止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业救济与复苏经济,从经济危机的深渊中挽救了美国。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阵营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对塑造战后世界秩序发挥了关键作用。本书为小阿瑟施莱辛格代表作《罗斯福时代》三部曲的第二卷,记录了罗斯福总统在白宫第一个任期期间度过的动荡岁月。作者采用文献档案和口述史并重的史学方法,剖析美国如何通过实施新政改革来摆脱经济大萧条困境,从而推进社会改良与社会进步;同时精准地展现了面具之下的罗斯福总统他与内阁、国会和媒体的关系,他的种种应变及决策,他的平静和信念,以及他面对的严峻考验。
★ 罗斯福时代三部曲是美国历史文学的扛鼎之作,是对新政的哲学基础及理念、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的丰富的人物图谱以及时代思想的全图景展示,令读者得以了解美国历史上自由主义政治传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 作者小阿瑟施莱辛格是美国历史学界中的巨人,普利策奖及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他采用文献档案和口述史并重的史学方法,成就了这一难以超越的权威传记。
★ 本书中精准地展现了罗斯福总统与内阁、国会和媒体的关系,他的种种变化和能力。在他向世界展示的面具之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复杂的人,他的平静和信念,以及他面对的严峻考验。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斯福智囊团的骨干之一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所言,小施莱辛格之后,也会有人回顾罗斯福时代,但再不会有人能用更具感染力的方式重现那些岁月,或更深入地探究这位准备成为时代英雄的人的精神气质。
【前言/序言】:
前言
《罗斯福时代》的前三卷是在一代人的时间之前初次问世的,现在,传统文库决定重新印发,这三卷分别是:1957年问世的《旧秩序的危机》、1958年问世的《新政的来临》和1960年问世的《剧变的政治》。这三卷涵盖了富兰克林罗斯福直至1936年为止的生涯及其时代,包括1936年大选在内。重点则是新政和国内事务,这也反映出富兰克林罗斯福本人在这些年间行事的侧重点。
接下来一卷当然是计划书写1930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对外事务问题。但在1960年,很多关键性的对外政策文件和材料都处于官方封锁且未解密状态,因此无法展开学术研究。没办法,我只能将《罗斯福时代》搁置,直到有一天能接触到这些文件和材料。而后的数年间,我投身其他政治及学术事务之中。
近年,美国和英国陆续开放了一系列档案,涉及时间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然,现在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时间节点)。《罗斯福时代》的第四卷终于可以开启了,该卷的重点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与战争的来临。这样我便可以陆续推出更多卷册。此前的耽搁令我备感遗憾,不过我们家族的先辈乔治班克罗夫特倒能给我一些安慰,他在1834年推出《美国史》第一卷,而后兴致十足地介入政治和公共生活,令该书的第十卷即最后一卷直到1874年才问世,1882年才增补了两卷本的《美国宪法的形成》(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此时的班克罗夫特已是八十二岁高龄。
我着手撰写《旧秩序的危机》时,富兰克林罗斯福已经谢世十余年了。他的总统生涯激发了种种鲜活且强烈的情感。跟美国所有伟大的总统一样,他在自己的时代就是极富争议的人物。大多数美国人都敬仰他。憎恶他、责骂他的人当然也不在少数。变革总是要激发仇恨和怒火的,特别是来自旧秩序的受益者们。1930年代的激情到了1950年代并没有平息。很多美国人仍然十分爱戴罗斯福;对他充满恨意的人也依然不在少数。
此外,1950年代的美利坚,跟三十年前的1920年代以及三十年后的1980年代一样,置身于政治循环的保守阶段。(当然,自由主义、改革以及积极政府的阶段也是以三十年为周期展开循环:1901年的西奥多罗斯福和进步主义时代,1933年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新政,1961年的约翰肯尼迪和新边疆运动。)当政治循环进入保守阶段时,自由派总统的声望就会趋于沉落,如同保守派总统的声望在自由主义阶段也会趋于沉落一样。
无论如何,总统谢世不久的那个时段,其声望自然都会沉降下来。我于1930年代进入大学时,分别于1919年和1924年谢世的西奥多罗斯福和伍德罗威尔逊也刚刚从那种流行看法当中挣脱出来:此前人们一直认定西奥多罗斯福虽然精力充沛却夸夸其谈,伍德罗威尔逊则不过是个长老派狂热分子。我为《旧秩序的危机》撰写的前言明显有辩护意味,这一点读者都不难体会,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当时的美利坚政治循环已然进入保守阶段,并且富兰克林罗斯福谢世不久。
今天,罗斯福谢世将近半个世纪,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剧烈情感已大为平复。史学圈和政治学圈的周期性调查结果,已然习惯了将罗斯福同林肯和华盛顿并举,将此三人认定为最伟大的三位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重塑了学者心目中的总统观念及民众对总统的期待,他那高耸的形象,对总统职位和权能的娴熟把控,令他之后的所有总统都备感苦恼,威廉洛伊希滕贝格于1985年推出的《在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阴影下》(In the Shadow of FDR)一书对此情状就颇有提点。即便是在1980年代这个经典的保守时段,罗纳德里根,赫伯特胡佛之后最为强硬的保守派总统,虽然正倾尽全力推动那场反罗斯福新政的保守派革命,但在谈到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也是满怀情感和敬意,毕竟这位保守派总统在年轻时将自己最初的四张总统选票都投给了罗斯福,应该说,当时的罗纳德里根要比登临总统大位的罗纳德里根更有头脑一些。
但历史不是靠着这样的敬仰就能走下去的。罗斯福当然拥有杰出的领袖品质,对时代的关键问题也有着完美的直觉,更有卓绝能力甄选并管控能力非凡的下属,作为公共教育家,他也有着巨大能力以共和国的士气并动员国家能量。但罗斯福绝不是永不犯错的。事实上,无论在政策上还是政治上,他都出过错。有时他也会展现出狡猾、精明、虚荣的一面,会肆意无度,会冷漠残忍。他有高蹈的理想主义,但其中也融合了粗粝的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有时到了琐碎的地步。不妨这么说,他的确是非同寻常之人,但难免有常人的摇摆、脆弱和错误。
富兰克林罗斯福手下有一批极为干练的人物,他们在给罗斯福提供支持的同时,也让罗斯福时代增色不少,令这个时代变得更为激动人心。我的这些作品初次问世时,如下这些名字和人物依然是响当当的,比如霍普金斯、伊克斯、华莱士、赫尔、摩根索、法兰克福特、特格韦尔、伯利、弗朗西丝珀金斯、汤姆科科伦、本科恩、吉米伯恩斯、杰西琼斯、罗伯特杰克逊、弗朗西斯比德尔、萨姆纳韦尔斯以及大卫利连索尔,等等。这是何等令人生畏且干劲十足的一个群体啊!今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被淡忘了。不过我相信,我的撰述足以揭示他们的性格,也足以揭示他们对那个动荡且躁动的时代的影响。我自然是极为幸运的,有机会认识他们中不少人,也有机会跟他们交流,希望他们自己的述说能令我的叙述更为逼真且生动。
既有这样的机缘,我当然要充分利用这些仍然在世之人的证言;实际上,我之所以决定撰写《罗斯福时代》,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动机。在我准备撰写《杰克逊时代》的过程中,杰克逊研究者们的成果令我受益,特别是詹姆斯帕顿的杰作《安德鲁杰克逊传》,更令我收获无穷。帕顿在其杰作的序言中谈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倘若一个人在长达十二年甚至更多的岁月里,得到三分之二国民的敬仰,被三分之二的公民奉为神圣,另外的三分之一却对之诋毁有加,那么又该如何寻找、发掘有关此人的材料和信息呢?帕顿是在杰克逊谢世十年之后着手研究的,为了发掘那个真实的杰克逊,帕顿不遗余力地同过往一代的诸多政治人物展开交流,毕竟,到了这时,他们已经没必要有所隐瞒了。于是,他游走各地,四处发掘各色相关人物的回忆素材,无分男女,无分自由人和非自由人,只要他们了解他,了解他生活的各个时期,无论是离他很近的人,跟他一起生活的人,为他服务的人,还是被他服务的人……种种矛盾由此化解,种种神秘由此揭开,真相便由此逐渐浮出水面。
小阿瑟M. 施莱辛格(19172007)
Arthur M. Schlesinger, Jr.
小阿瑟M. 施莱辛格是美国最具声望又富有争议的重量级历史学家、政治评论家,同时也是专栏作家、影评人、《财富》杂志和《生活》杂志的自由撰稿人,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和肯尼迪总统的特别助理;一生中获得过两次普利策奖、两次美国国家图书奖和一次美国历史学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他于1965年被选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1998年被授予美国国家人文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