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建设者:比石头还硬的人们/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
定 价:25 元
千百年来,河南林县旱灾不断,大地干裂,井水枯竭,人们连喝水都很困难,传说有的人一辈子只能洗上三次脸。为了让林县不缺水,县委书记杨贵带领着林县人,决心和石头拼上几年,修一条渠,把山西的漳河水引到林县。太行山的石头硬,没有林县人的决心硬。河水汹涌,难以筑坝,董桃周等人就用身体筑起人墙,拦下河水;山石松动,除险队长任羊成带领除险队员用大绳把自己悬在半空,扒掉险石。他们把家搬上太行山,一块石板当床,一口大锅当伙房,修渠人中年龄最小的张买江上渠时才十二岁。他们靠着一把锤、一把钎,艰苦奋斗,和石头战斗了十年,终于在坚硬的悬崖峭壁上抠出了一条长一千五百多公里的红旗渠,让清水流遍家乡,为林县人民送去甜蜜和幸福。
适读人群:714岁★主题出版重点图书★时代先锋人物★传递红色基因★充满童趣的英雄人物美文故事★系好人生diyi颗纽扣丛书
亲爱的小读者们,在河南省林州市有一条红旗渠,从它开始动工,到现在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大概发生在你们爷爷奶奶小的时候。这么久远的故事为什么还要讲给你们听呢?二○二三年的夏天,为了创作这本书,我专程前往红旗渠,踏上了红旗渠最艰险的一段鸻鹉崖,亲眼看到碧绿的渠水绕着直上直下的红色悬崖缓缓流过。那一刻,只有震撼二字而不需要其他理由我要把红旗渠的故事讲给你们听。红旗渠的建造是中国的奇迹。林州市从前叫林县。这里旱灾频发,一旦大旱来临,土地干裂,井水枯竭,庄稼颗粒无收。干旱不仅使林县人民贫穷落后,连活下去都成了问题。一九六○年,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林县人民决定劈开太行山,把山西的漳河1水引到林县,向千年来被旱灾扼住咽喉的命运宣战。这个决定的提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当时,我们的国家还非常困难,林县的财政储备金和储备粮食都有限,水利专业的技术人员也相当匮乏,可是林县人还是选择了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道路。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没有吊车、铲车和卡车,也没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一个小小的林县,十多万农民用双脚走上太行山,靠着自己的一双手、一把锤、一把钎,花了近十年时间,生生在太行山坚硬的悬崖峭壁上抠出一条绵延一千五百多公里的红旗渠。嗖嗖除险队长任羊成腰上系着大绳,从悬崖上一跃而下,在山崖间荡来荡去,以惊心动魄的排险,保民工修渠平安。轰轰神炮手常根虎练就了出神入化的放炮本领,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炸出一条条修渠路。还有红旗渠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吴祖太、舍己救人的李改云、农民水利土专家路银……为了修渠,引水到家乡,这些技术员、农民等平凡的人都是英雄。工程浩大的红旗渠不仅是县委领导、英雄楷模创造的,更是一位位普通的修渠民工用双手奋斗出来的。送菜的农民、忙碌的医生、勤劳的铁匠和石匠、做饭的炊事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修渠倾注着全部的力量。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引水渠,在艰难修渠的过程中,更是形成了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应该传承下去的。红旗渠通水的那一刻,有的人看到了,有的人却永远也看不到了。在红旗渠纪念馆里有一面墙,上面记录着八十一位为修渠献出宝贵生命的修渠人的名字,他们应该被永远铭记。中国这条了不起的红旗渠,是在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方修建成的不可思议的工程!它的故事应该被一代又一代人永远铭记。
解旭华,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童书编辑。已出版童话《舌尖上的奇遇:汤汤汤国奇遇记》《亲爱的小龙》,图画书《狸猫咖啡馆》、天气魔法书系列、幼儿园,我来了系列等。作品《追风筝的妈妈》获接力杯金波幼儿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