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吉甫,房陵(现湖北十堰房县)人,西周太师,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本书是第一部尹吉甫传记。作者在“三十年磨一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演绎了尹吉甫富有传奇的一生,并结合尹吉甫一生的行迹和事迹,重点记述了《诗经》诞生的曲折历程,深入挖掘《诗经》中的社会思想、礼治、战事、经济、医药、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等,对于读者深入认识《诗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房县尹吉甫镇青峰山(今又称万峰山),后人为纪念尹吉甫而建的家庙——宝堂寺就位于层峦叠嶂的万峰山上。这里是青峰断裂带附近,群山林立,山高陡峭,树木茂盛,宝堂寺是在一处石峰上雕凿而成的石窟,因此也称石佛寺。
尹吉甫,姓兮,名甲,字伯吉父,因被封于尹,后人称其为尹吉甫。传说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曾降龙伏虎射雕,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公元前828年,辅佐宣王中兴周朝,宣王封其为“太师”。
《湖北通志》《郧阳府志》《房县志》(清同治版)等文史都有尹吉甫“食邑于房,卒葬于房”的记载。在尹吉甫镇等地,存有尹吉甫宗庙、石碑、古代雕像、尹吉甫墓等许多文化遗迹和民间故事。
流传千古的世界诗歌经典、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尹吉甫既是采风者,又是编撰者,后人尊称其为中华诗祖。《诗经》共收录305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字字珠玑,篇篇生花,2000多年来璀璨在文学的星河里,流传在岁月的记忆中。
诗祖吉甫故里、诗经之
乡房陵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
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诗的源头、“五经”之首
、中华文化的元典。《诗经
》与古希腊史诗、莎士比亚
戏剧并称为世界古代三大文
学杰作,是全人类共同的文
化遗产。
尹吉甫是西周宣王时代
的重臣,于武功文治都建有
重大功业,对中华民族的发
展有着突出的贡献。他又是
确凿可信可考的西周大诗人
,他的多篇政治抒情诗收录
在《诗经》中,在思想和艺
术上已相当成熟,比战国时
代楚国的屈原要早五百余年
,论先后,中国诗史应把他
列在前面。房县为尹吉甫的
采邑,其后裔世居于此,现
存尹吉甫宗庙等许多文物古
迹及方志记载,可证房县为
尹吉甫籍里。
在我国诗经学研究中,
多是研究《诗经》的篇章内
容,对其作者及编者研究得
少。这是因为《诗经》年代
久远,各篇章中很少有作者
署名,给研究《诗经》的学
者带来困难。本书作者从
1980年开始搜集探究与尹
吉甫有关资料,至今可谓“
三十年磨一剑”。白汉代以
来已出版研究《诗经》的书
1647部,本书作者创作的
《尹吉甫研究》是第1648
部,是第一部研究《诗经》
编纂者尹吉甫的专著。
尹吉甫,房陵人(现湖
北省十堰市房县),仕于西
周,官至太师,征战于今山
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等地
,食邑房,卒葬于房。其子
伯奇的故事流传于今湖北房
县和四川泸州等地。尹是官
职,吉甫是名,其后裔以尹
为姓氏。本书作者生在尹吉
甫故里,孩提时就听父辈和
当地文人讲述尹吉甫与《诗
经》的故事。怀着对伟人的
崇敬,作者无论是当记者还
是在房县县委办、十堰市委
办工作,都利用工作之余和
节假日着力搜集探究有关尹
吉甫的故事和资料,特别是
2004年以来,在湖北省民
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的
关怀和一届接一届房县县委
领导如张维国、师永学、张
歌莺、沈明云等的重视支持
下,在中国诗经学会的及时
复信并亲临考察指导下,以
及中国诗经学会房县研讨会
的召开,使诗经尹吉甫文化
研究上了一个台阶,有了一
个新的飞跃。
尹吉甫是《诗经》的作
者之一,《崧高》《烝民》
《韩奕》《江汉》等名篇是
其所作,在诗篇文本或诗序
中标明了作者的名字。尹吉
甫任西周宣王时太师,他不
仅奉宣王之命,北伐猃狁,
南征蛮夷,助宣王中兴,而
且按周朝的职官制度,负责
整理编纂乐诗。据《孔丛子
·巡守》载:“古者天子……
命史采民诗谣,以观其风。
”班固《汉书·食货志》载: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
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
,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
闻于天子。”据我们研究,
《诗经》本名《诗》或称《
诗三百》,于春秋时代编辑
成书,在最后成书之前,西
周昭王时代和宣王时代曾有
两次重要的编纂。宣王时代
的编纂是将文王、武王至宣
王末朝廷制作的《颂》《雅
》《风》中的作品汇集和整
理,包括《周颂》的(接近
)全部、《大雅》的大部分
、《小雅》和《国风》中的
一部分。“二南”中的《汉广
》《汝坟》等诗,也是此次
在汝汉流域采集补充的。吉
甫辅佐周宣王46年,周室中
兴,制礼作乐,这次编纂当
然由太师尹吉甫主持,所以
他也是《诗经》成书的长期
过程中的编纂者之一,其功
绩是使《诗经》初具规模。
“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卓越
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大
诗人。从尹吉甫诗作的文采
、其名篇思想艺术对后人的
影响、他在《诗经》编纂成
书过程中的贡献等多方面,
尹吉甫可称为“中华诗祖”。
《诗经》由《风》《雅
》《颂》三个部分组成,收
入“十五国风”的诗160篇,
占《诗经》的半数以上。而
《诗经》又把《周南》《召
南》放在开头部分,可见其
地位甚是重要。本书作者按
照中国诗经学会提出的课题
研究要求,通过查找史书,
阅读百余万字相关资料,研
究西周、春秋史籍及地方志
、地图,考察汝河、汉水流
域,对“二南”诗篇逐一研究
,还多次到房县翻山越岭、
实地采风。经过8个多月的
专题研究,作者论证了以房
县为中心的鄂豫陕边区不仅
是《诗经》“二南”的交汇地
,而且是“二南”部分歌谣的
产地。《诗经》相关的民歌
至今在千里房县传唱,成为
今天我们研究《诗经》的一
大“矿区”。这不仅对研究《
诗经》“二南”有意义,而且
对研究秦巴武当、汝水汉江
流域、中国中西接合部鄂豫
陕毗邻之地深厚的历史文化
也有着重要意义。
本书的作者还从民俗学
的角度,逐篇将《诗经》“
二南”与尹吉甫故里房县的
民俗文化,包括“二南”与房
县民俗的特点,“二南”与房
县地域的区域性,“二南”与
房县方言的相似性,房县民
俗与“二南”的延续性,房县
生活生产习俗、民间文化与
“二南”的传承性等进行了详
细的分析比较,论证了房县
地处“二南”交汇地,有助于
解读《诗经》“二南”的篇章
。
多年来,我对尹吉甫的
研究不多。2009年11月,
收到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
正洪寄来的他多年来倾心搜
集整理的几万字的汇报资料
,房县才渐渐进入我
袁正洪
笔名袁野清风,湖北房县人,生于1950年,大学毕业,中共党员。主任编辑、高级政工师。1968年知青下乡,曾在房县县委办工作,先后任郧阳报记者、郧阳地委办秘书科科长、新华社湖北分社十堰通讯站站长、十堰市委政研室正县级政策研究员;创办了十堰市民俗学会和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中国诗经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茶叶学会会员、中国屈原学会理事、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
多年来,袁正洪调研撰文、报道新闻3000多篇,获先进奖状112个,曾获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连续4次获全省党委政研系统调研成果一等奖,被评为十堰市十佳新闻工作者,3次获十堰市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
1974年开始收集鄂西北秦巴汉水神农架武当地域民间文化,1980年关注收集诗经尹吉甫文化,挖整编著了《尹吉甫研究》《中国历代帝王将相特放房陵典籍录》《神农武当医药歌谣》《神农武当道茶经》等书,2021年,袁正洪著作《尹吉甫传》获十堰市委、市政府“历史名人活化工程”一等奖,《尹吉甫传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我国研究历史文化名人和诗经学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第一章 吉甫先祖 黄帝后裔 吉为本姓 尹为官姓
一、尹吉甫本姓姑(吉),是黄帝后裔
二、尹姓为官姓,亦是封姓
三、尹姓称尹吉甫为西周先祖之一
第二章 祖辈迁徙 彭国房陵 兮甲吉甫 石门沟生
一、姑姓鄂国由沁阳迁鄂
二、尹吉甫的祖辈从湖北鄂州迁到房陵
三、房陵古为房子国及彭国
四、尹吉甫诞生于万峪河石门沟
第三章 押贡进京 吉甫狩猎 展示武术 勇救宣王
第四章 诗经六月 吉甫北伐 征战猃狁 获胜受奖
第五章 吉甫奉命 淮夷征赋 安邦强国 宣王中兴
一、《诗经·大雅·江汉》,王命召虎征服淮夷
二、《诗经·大雅·常武》,王命尹吉甫淮夷征赋,安邦强国
三、尹吉甫淮夷征赋,国宝兮甲盘为证
第六章 天生烝民 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
一、天生燕民,有物有则,物质运动,规律法则,
哲学经典,名家点赞
二、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人合一,乃和谐社会语源
第七章 文武吉甫 万邦为宪 以柔克刚 刚柔相济
一、《诗经。六月》中高度称赞“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二、颂吉甫石碑,允怀文武略,谁嗣奏肤功
三、“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是“刚柔相济”哲学思想的来源
第八章 吉甫作诵 穆如清风 其诗孔硕 化养万物
一、太师吉甫,工于诗乐,擅长歌咏
二、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化养万物
三、以诗评诗,以文自誉,影响深远
第九章 西周太师尹吉甫是西周宣王时期《诗经》的总编纂者
一、周朝有采诗制度
二、周朝有献诗制度
三、周太师亦是负责采编《诗经》的乐宫
四、太师吉甫,编纂《诗经》,影响深远
第十章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旱魔传书 舍粥救民
第十一章 宣王托孤 精忠报国 吉甫论道 人定胜天
一、尹吉甫“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思想的提出
二、释义“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蕴涵的辩证哲学思想
三、尹吉甫提出“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与“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颇具哲理
第十二章 太师吉甫 房陵人考 平遥南皮 征战史迹
一、太师吉甫 房陵人考
二、吉甫北伐驻平遥考
三、吉甫河北 南皮传说
四、吉甫伯奇 泸州传说
第十三章 民间故事 赞尹吉甫 传奇动人 世代相传
一、房陵东乡 老人坪村 天宫吉甫 诞生故事
二、古上巳节 雎水赛歌 兮甲姜凤 夺冠定亲
三、太师吉甫 编纂《诗经》 荼(茶)的故事
四、吉甫长子 仲氏所生 孝子伯奇 传说故事
五、太师吉甫 胜仗回乡 修筑宗庙 光耀先祖
六、太师吉甫 传十二座 天宫之坟 民间故事
七、祖宗之案 苦争五年 八旬老妪 家谱定胜
第十四章 编纂《诗经》 影响深远 中华诗祖 当之无愧
一、尹吉甫是《诗经》中少有的已知名的作者
二、尹吉甫是周宣王时期《诗经》的总编纂者
三、老子、孔子、屈原、李白等文化名人受到了《诗经》的深刻影响,尹吉甫是早于他们的文化先贤
第十五章 西周太师 编纂《诗经》 吉甫著称 十大名家
一、伟大诗人
二、思想家
三、政治家
四、军事家
五、哲学家
六、文学家
七、音乐家
八、武术家
九、尹吉甫是有实物为证和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税务高官和最早的市场管理高宫之一
十、西周太师尹吉甫在教育、书法、社会历史方面也十分有名
第十六章 千古《诗经》 古今诗画 楹联文赋 歌颂吉甫
一、《诗经》中赞颂尹吉甫的诗作
二、古代文人赞誉尹吉甫的诗文
三、当代歌颂尹吉甫的诗联
四、赞颂《诗经》和尹吉甫的楹联选
五、文赋
附录一 尹吉甫掌政执法的国宝青铜器兮甲盘考
一、兮甲盘的产生及流传
二、兮甲盘铭文考
三、流传民间的兮甲盘的真假之别
四、流落海外多年的“兮甲盘”归国后亮相武汉
五、兮甲盘拍卖,成交价2·13亿元
附录二 《诗经》首篇《关雎》与尾篇《殷武》都写在尹吉甫故里房陵考
一、房陵是雎山雎水之乡
二、《诗经》尾篇《殷武》写在房陵
三、千古《诗经》民歌至今在千里房县传唱
附录三 “非遗”项目申报·电视专题片《尹吉甫传说》解说词
附录四 吉甫编《诗》 最早记荼 茶古称荼 汉茗唐茶
一、茶古称荼,《诗经》七首,考古茶树,历史久远
二、“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千古误释,荼非苦菜
三、“有女如荼”,荼非白茅,茶花喻女,美胜茅花
四、“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砍柴炒制,秋茶好喝
五、“子手拮据,予所捋荼”,茅花揉巢,茶枝可捋
六、“周原嫵嫵,堇荼如饴”,夸张喻美,堇荼非甜
七、“民之贪乱,宁为荼毒”,荼之味苦,引申之意
八、“以薅荼蓼”,毁林兴粮;“荼蓼朽止”,沤肥之源
九、《诗经》溯荼,挖整道茶,文化名茶,享誉全国
附录五 吉甫故里 诗酒之乡 展现房陵 民俗风情
一、房县是诗经之乡,亦是千古黄酒之乡
二、《诗经》中的酒文化内容极其丰富
三、酒乡房县传承来自《诗经》的酿酒工艺
四、房县沿袭《诗经》中的酒规、酒德
五、诗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