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社会凝聚的国民教育:安迪·格林教育哲学思想研究
定 价:89 元
安迪·格林是当代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教育史学家,以研究教育与国家的关系而享盛誉,并成为较早探讨全球化时代教育问题的教育学者。安迪·格林的教育哲学理论体现了实证研究、历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核的有机结合,他围绕教育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及其辩证运动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哲学理论,进一步推进了西方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本书围绕安迪·格林教育思想,提出加强国家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认同感和国家民族凝聚力。
全球化时代,公共教育困境的出现与教育危机日益严重化,安迪·格林坚持从教育与国家的宏观视角出发,笔力深厚地批判了各种意识形态思潮,重点强调了教育的意识形态性,重新论证了国民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深入揭示了教育活动的社会凝聚性,界定了当今教育实践活动的可行性,为人们正确认知与分析当代教育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也给我们的教育哲学理论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摘要安迪·格林是当代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教育史学家,以研究教育与国家的关系而享盛誉,并成为较早探讨全球化时代教育问题的教育学者。安迪·格林的教育哲学理论体现了实证研究、历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核的有机结合,安迪·格林围绕教育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及其辩证运动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哲学理论,进一步推进了西方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哲学真正的功能就在于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20 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教育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成为安迪·格林教育哲学的批判出发点。全球化与教育的趋同性诞生了教育全球化的神话,动摇了民族国家教育体系的存在论根基;后现代与教育的非理性宣扬教育个性化的论调,削弱了国民教育系统的合法性基础;新自由主义与教育的市场化倡导教育私有化与竞争化,冲击了国家教育的公共性与权威性。面对公共教育体系的困境与现实教育危机,安迪·格林坚持将教育与国家的关系作为教育反思的重要途径,安迪·格林通过批判地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社会观、葛兰西的霸权理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以及西方教育社会学理论、英国新左派文化批判理论与成人教育思想等理论观点,阐述了教育的民族国家性、阶级统治性、意识形态性、结构功能性及潜在解放性等特征,逐渐建构了整体性的教育哲学理论。教育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内涵,是安迪·格林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教育是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体现国家的本质及社会控制的基本方式。教育并非强制的控制过程,而是统治集团把自身的特殊利益转化为社会的一般利益,从而教化人们认同当前统治秩序的过程。同时,安迪·格林也指出,教育在形式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与自主性,教育活动有自己特定的存在方式与运行逻辑,并不完全受制于统治阶级利益,也是被统治阶级反抗阶级压迫、实现自身解放的工具。因此,教育的意识形态具有驯服性和解放性的双重属性。在此基础上,安迪·格林指出了教育意识形态内部的基本矛盾,即教育内容的同质性与多样性矛盾、教育对象中精英与大众的分离及教育主体中个体与国家的博弈,并对当前的教育意识形态,如教育的全球化、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和新自由主义教育观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安迪·格林主张教育的多样化以塑造多元的文化主体和公民身份,提倡教育的大众化以提升底层民众的文化素质与社会地位,倡导教育主体的国家化以推进教育行为的公共性与公平性。国民教育及其历史功能是安迪·格林教育哲学的重要理论对象。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体现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权力的实现过程,是教育政治化的路径。国民教育是国家用公共资金为普通的民众提供正式的并强制要求民众接受的学校教育,体现了教育政治性的基本逻辑,安迪·格林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了国民教育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状况,批判了辉格论起源、结构功能主义起源、生产关系起源、韦伯冲突论起源等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揭示出国民教育制度与国家形成的时序同构关系,阐释了国民教育制度的政治合法性及差异性特点。尤其是他深入英、法、美、德等国家社会与历史的背景中,剖析了教育与国家政权、社会结构、文化因素相结合而呈现的独特的国家特征。国民教育与国家的关系揭示出国民教育的历史功能就是促进国家民族认同,实现民族国家统治的合法性。社会凝聚理论是对教育与国家关系的时代阐释,也是其教育哲学的价值目标。社会凝聚是指整个社会及其中的个人通过依赖共识而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状态,既表征一种整体的社会关系,又与国家的制度息息相关。安迪·格林分析并批判了不同类型的社会团结思想、不同制度模式的社会凝聚类型及教育的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安迪·格林界定了社会凝聚的基本内涵与本质维度,强调了社会凝聚的国家维度、个体维度、价值维度的表征。分配平等与社会包容、主体自由与政治参与、合法性的社会共识等都成为社会凝聚的重要因素。教育理念转化为现实的教育实践,这就需要实行有效的实践方式与实践手段。安迪·格林阐释了教育作为修复社会裂缝的社会黏合剂的重要作用,关注社会凝聚的结构条件与意识形态条件的统一,以消除教育不平等、实现国家认同为主要目标,从公共教育制度、国家课程、职业和技术教育、终身学习等四个方面建构了当代教育的实践方式。安迪·格林主张建构公共教育制度,反对新自由主义的教育市场化与择校行为,拒绝选拔性的精英主义的教育制度,实现教育分配的平等,以促进社会正义和团结的实现。在国家课程方面,既要体现民族文化与价值的主导意识,也要突破狭隘的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一致性,建立具有多元包容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方面,安迪·格林强调国家和社会合作者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的作用,通过生产活动实现个体的发展与解放。终身学习是在产业化社会和现代化过程中个体建构和社会民主与团结的重要途径,并通过社会包容的国家福利制度、收入均等化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政治文化精神的社会化而实现,是与国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双向选择过程。全球化时代,公共教育困境的出现与教育危机日益严重化,安迪·格林坚持从教育与国家的宏观视角出发,笔力深厚地批判了各种意识形态思潮,重点强调了教育的意识形态性,重新论证了国民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深入揭示了教育活动的社会凝聚性,全面界定了当今教育实践活动的可行性,为人们正确认知与分析当代教育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也给我们的教育哲学理论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安迪·格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追溯教育与国家的辩证关系及其演化的历史过程,并将其运用于全球化时代的教育解读,克服了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条式理解,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思想内涵。其思想重点关注了由分配的不平等所带来的教育不平等及社会秩序的问题,提出了社会平等和正义的教育使命,有利于我们在国家的语境内更好地审视教育之于个体和社会的深刻意义。安迪·格林着眼于宏观的研究方法,较好地避免了个人主义方法论所产生的生态谬误,并为其理论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数据与支撑。当然,安迪·格林的教育思想也有难以克服的不彻底性,如坚持了社会生活的优先性,忽视了个体存在的意义;触及了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冲突,论证了教育中的不平等问题,涉及更为本源的阶级关系与阶级利益,但是却没有对其根源私有制的经济基础进行批判,而是拘泥于西方现代性的历史语境,预设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合法性,诉诸更加平等的国家政策与教育制度。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反思,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批判其理论糟粕,借鉴其理论的可用之处。我们要加强国家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理顺国家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认同感与国家民族凝聚力;我们要认识到,教育不仅是维护社会的秩序,更重要的是在于建构和培养一种积极的力量,通过这种力量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推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
王霞,女,山西阳泉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学。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青年课题1项,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和多项省级课题研究。出版专著1部,参编省级和教材2部,曾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西北师大学报》《山西大学学报》《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绪 论………………………………………………………………………… 1一、研究的缘起… ………………………………………………………… 1二、安迪·格林学术简介… ……………………………………………… 8三、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12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23章 安迪·格林教育哲学思想的提出……………………………… 281.1 公共教育体系的困境… ………………………………………………281.2 安迪·格林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361.3 安迪·格林教育哲学思想的建构… …………………………………50小结… ………………………………………………………………………53第二章 逻辑起点:教育的意识形态性…………………………………… 542.1 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 ……………………………………………552.2 教育意识形态的驯服性和解放性… …………………………………662.3 教育意识形态的内部矛盾… …………………………………………702.4 当代教育意识形态批判… ……………………………………………79小结… ………………………………………………………………………87第三章 理论对象:国民教育及其历史功能…………………………… 893.1 国民教育制度的起源批判… …………………………………………893.2 国民教育与国家形成………………………………………………983.3 国民教育的历史功能:民族认同… ……………………………… 116小结… …………………………………………………………………… 130第四章 价值目标:社会凝聚………………………………………… 1324.1 社会凝聚的思想来源… …………………………………………… 1334.2 社会凝聚的制度类型… …………………………………………… 1434.3 社会凝聚的内涵与维度… ………………………………………… 154小结… …………………………………………………………………… 170第五章 实践建构:统一与多元……………………………………… 1725.1 消除教育不平等,建立公共教育制度… ………………………… 1735.2 发展国家课程,推进国家认同… ………………………………… 1815.3 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 1915.4 践行终身学习机制… ……………………………………………… 194小结… …………………………………………………………………… 200第六章 安迪·格林教育哲学思想的评价…………………………… 2016.1 安迪·格林教育哲学思想的价值… ……………………………… 2016.2 安迪·格林教育哲学思想的局限… ……………………………… 2086.3 安迪·格林教育哲学思想的启示… ……………………………… 212小结… …………………………………………………………………… 216结 语……………………………………………………………………… 218附 录 安迪·格林关于教育、平等与社会凝聚的调查(节选)… … 224参考文献…………………………………………………………………… 230后 记………………………………………………………………………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