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卡勒瓦拉》是芬兰人民的想象和经验的记录,它是芬兰人民的长时间的创作,它以夸张的手法,交织着想象和现实,唱出了和平的人民的声音。它不像印度的《腊玛延那》和《玛哈帕腊达》、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波斯的《列王纪》以及别的民族史诗那样,它们的主人公都是王侯将相的统治阶级,《卡勒瓦拉》的主人公却是平常的人物,其中三个主要的英雄,万奈摩宁是农民个大麦播种人, 原始的歌手和法师;伊尔玛利宁是原始的工人,一个熟练的铁匠;勒明盖宁是一个吃鱼过日子的农夫。它以大量的篇幅歌唱他们的耕种、狩猎、造船、打铁,以及无比的劳动热情。它也不像别的史诗那样轰轰烈烈地描写着流血的战争;关于战争的描写,在《卡勒瓦拉》全诗中只占极小的部分,而且并不显出多少的狂热,几乎只视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灾祸。它也着重描写了法术,咒语和祈祷发出了超自然的力量,正如高尔基所说:古代的劳动者……用语言的力量,法术爷和咒语爷的手段,去控制自发的害人的自然现象。……这表明人们多么深刻地相信自己的语言的力量。在《卡勒瓦拉》中,语言的力量胜过武器的力量,用剑的英雄成了用口的英雄。这和平的民族没有好战的史实,他们大都过着农村生活,因此就热爱自然、歌颂自然。《卡勒瓦拉》中对自然的描写,也为别的史诗所不及。隆洛德也这样说过: 这国家的居民,住处相隔很远,因此就在大自然中寻找朋友和伙伴。他们想象着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生命,都有感觉,都有说话的能力。如果有人来到异乡,太阳和风就是他的老朋友。如果年轻的姑娘离开家,她就因为那里的一切要忘记她而伤心;她知道,等到她回来的时候,至少还有柳枝和篱笆一定认识她。……然而欢乐和幸福的人们也一样寻找着大自然的友谊。快乐的姑要求杜鹃唱出金银来。大山、树木和鸟兽也互相或者对人类表达它们的思想。
作者:埃利亚斯·隆洛德,出生于芬兰一个贫困的乡村家庭,从小爱好诗歌,在大学期间受到芬兰历史之父包尔旦的影响,参加了采集芬兰民间诗歌的工作,从此他没有中断过芬兰民间诗歌的收集。隆洛德从人民口中记录着鲁诺,把零星的鲁诺集合而成一部首尾连贯的大史诗,这就是《卡勒瓦拉》。
译者:孙用(19132000),自学成材的著名翻译家、编辑家,翻译了几个国家的进步文学。1958年获匈牙利政府授予的劳动勋章。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中国世界语协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顾问、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等职。退休后还参加新版《鲁迅全集》的编注工作,撰写《鲁迅全集校读记》、《鲁迅译文校读记》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