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序
他像一块岩石屹立在那里,任凭变幻不定的文学潮流从他身边匆匆流过。有人称他为自然主义戏剧家,也有人说他是现实主义作家,还有人把他归入新浪漫主义或象征主义的行列,或者甚至说他是超现实主义的先驱。所有这些说法似乎都有一定的根据,但又片面,难以概括他的全部创作。
在他长达六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创作了近六十部戏剧、十几部小说,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散文和诗歌,其数量之丰在文学史上甚为罕见,但作品的质量却参差不齐,有的被誉为德国戏剧的杰作和经典,有些则未能引起任何反响,甚至无声无息地被人遗忘。
他虽然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并获得过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几十种文学奖,但也常常引起激烈的争论,遭到过许多人的非难与攻击。
他毕生孜孜不倦地用他的笔表现着时代的矛盾和冲突,揭露着社会的弊病与问题,并试图在一个非人的时代维护人的生存权利和尊严,可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如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政权的性质,开始时却往往暧昧不清。
然而,没有人能够否定他对德国戏剧乃至世界戏剧所作的巨大贡献。
盖哈特·豪普特曼,一种复杂的文学现象,一个充满矛盾与争议的人物。
一
豪普特曼1862年生于上萨尔茨布隆一个旅店老板家庭,青年时代当过农场学徒,学过雕塑,在大学攻读过哲学和历史。然而,对这一切他似乎都没有才能和兴趣,因此不得不半途而废。他所真正向往的是当一名作家,把他丰富的想象和内心体验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早在1880年以前,这个内向而敏感的青年便开始了文学创作,尝试过诗歌、戏剧、小说等多种形式,但都未取得成功。直到1887年他的部小说《道口看守员蒂尔》公开发表,他当一名作家的梦想才如愿以偿。此后,他又写过不少小说和诗歌,但均未能引起公众的注意。他的部戏剧《日出之前》才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声誉。
《日出之前》是在海克尔的遗传生物学以及欧洲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易卜生和左拉的影响下创作的,因而自然主义色彩十分浓厚。作者称它为社会剧,旨在探索环境和遗传因素对人的命运所造成的深刻影响,以及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与问题。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戏剧通过社会改革家洛特同海伦娜一个因酗酒和乱伦而遭人唾弃的破落富农的女儿的爱情悲剧,揭露了社会道德观念的虚伪,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和狭隘,展现了一幅病态、没落的社会画面。《日出之前》作为德国舞台上演的部自然主义戏剧,以崭新的题材和艺术手法有力地冲击了古典主义戏剧在德国的统治地位,打破了传统的审美习惯,因而引起了激烈的反响和争论。1889年该剧在柏林莱辛剧院的自由舞台首次公演时,出现了德国戏剧史上前所未有的混乱场面。一些保守的观众大声喧哗,吹口哨,谩骂,使演出数次中断,演出后,许多评论家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攻击《日出之前》是一出下流的戏,宣扬了犯罪、疾病和堕落,指责豪普特曼为文学无政府主义者罪犯的代言人下等酒馆的卖唱者本世纪不道德的剧作家等等。但与此同时,此剧却受到许多不满现状、主张革新德国戏剧的评论家和观众的热情欢迎和支持。著名作家冯塔纳在一封信中赞扬它真实地描写了生活,是一出了不起的剧,写出了易卜生想写而未能写出的东西。另一位批评家巴金斯基则认为,《日出之前》是德国戏剧史上的转折点,是自歌德、席勒以来成功的戏剧。
应当说,这部戏剧引起的激烈争论并不奇怪,因为在此之前,德国戏剧舞台完全被古典主义的戏剧所统治,剧院上演的剧目几乎都以高贵人物王公大臣、英雄美人、富有的权势者为主人公,表现的题材远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且风格浮华,矫揉造作。对于长期处于沉闷、保守状态的德国戏剧来说,《日出之前》无疑是一股清新的风。
如果说,《日出之前》以崭新的题材和风格震动了观众和批评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那么,通过《和平节》(1890)和《孤独的人》(1891)的上演,自然主义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及其表现手法已逐渐为德国观众所适应,豪普特曼也得到了戏剧界的承认。1892年《织工》的首演便证明了这一点。
《织工》是以发生在德国的真实事件为题材而创作的。1844年6月4日至6日,西里西亚地区彼得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等村庄的纺织工人,不堪包买商和工厂主的残酷盘剥举行了起义。他们捣毁了工厂主的住宅、厂房和机器,焚毁了票据和账簿,与地方军队展开战斗,牺牲十一人,重伤二十四人,但仍坚持斗争。后普鲁士当局调来大批军队,起义才被镇压。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弗兰茨·梅林认为,这次起义是德国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次正面较量,表明工人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44年的这次织工起义曾激起过不少诗人的创作灵感,如著名诗人海涅便写过脍炙人口的诗歌《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豪普特曼创作这部戏剧,无疑有他个人的原因。他的祖父早年曾当过织工,还在童年时代,豪普特曼就多次听他父亲讲述过祖父的经历和织工们的悲惨生活,印象十分深刻。因此,他在这个剧本的开头这样写道:祖父年轻时也是个穷织工,像这儿描绘的坐在织机后面的织工一样;此剧就是脱胎于你所口述的关于祖父的那些故事。无论这部作品具有生命力还是内部已经腐朽,它总算是一个像哈姆雷特那样的可怜人所能献上的美好的东西。1888年,豪普特曼在瑞士漫游时,曾在苏黎世访问过一些织工家庭,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贫困处境有进一步了解,并产生了创作《织工》的念头。为了写好这个剧本,他又阅读了有关这次起义的书籍和资料,如阿尔弗雷德·齐默尔曼的《西里西亚棉纺业的兴衰》和威廉·沃尔夫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贫困》等。
《织工》虽以历史事件为题材,但作者对它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使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区别于过去的任何一部历史剧。
首先,此剧人物众多,总共超过四十个,但是没有一位传统戏剧中的主人公。以往的戏剧,如歌德的《哀格蒙特》、席勒的《威廉·退尔》等,在描写人民起义或反抗斗争时,总是以某一个英雄人物为核心和主人公。而在《织工》中,作者虽然对一些人物形象做了重点的艺术刻画,但并未突出个人的作用,而是把他们作为织工集体中的普通一分子。因此应当说,这部戏剧的主人公是一个集体,即织工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