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多方面学识的综合运用,但语言水平是*基本的条件。对于外语教师而言,教授外语是*基本的本职要求;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专业外语也是*基本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切不可忽视这一点,有的年轻教师学位上去了,好几年蒙头做论文,专业外语的水平却没有上去,有些停滞不前了。由于非通用语种的资料有限,写论文、做研究时,没有英语或其他通用语种的资料那么充足,因而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收集、整理、理解和采用。久而久之,冷落了专业语种。我要说的不是翻译理论,也谈不上翻译研究,只是一种实践体会,与学习外语和教学实际有关联。在学习外语的方法上,我曾经与学生谈过“外语是读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的看法。意思是,学好外语要多朗读,当学生时每天要朗读一个小时外语,能读什么就读什么。这是一个土办法,多做翻译也是学好外语的一个土办法。
外语是交流的工具,也是研究的工具。我们应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并开展与专业有关的语言对象国、地区的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研究。教学与科研本不是一对矛盾,虽然存在时间和精力的冲突,但本质上是统一的,也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没有好的科研便没有好的教学,没有一定质量和水准的科研便没有含金量高的教学。翻译正是介于教学和科研之间的一种方法和实践。
翻译什么呢?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是当然的选择。提高语言水平可以有很多方法,我推崇两个方法:一是学习一种与专业外语有着历史文化渊源的古代语言,二是坚持做翻译文学和文献的事。文学作品翻译与作家研究的关联,文学作品翻译与对一个民族的心理认识、对一个国家的国民性的理解的关系,历史文献的翻译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和增强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的意义,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翻译不必追求高大上,但必须追求经典,对资源相对紧缺的非通用语种而言,更是如此。我不赞同不把翻译纳入科研成果计算的做法,译介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其价值往往是一些论文所不及的。
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第15次学术研讨会确定了“外语非通用语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主题。根据会议主题要求,我主要从翻译人手谈谈文学翻译、作家作品研究和比较文学以及跨文化研究的递进关系。
一、翻译是高等学校外语教师的职业属性
翻译是多方面学识的综合运用,但语言水平是最基本的条件。对于外语教师而言,教授外语是最基本的本职要求;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专业外语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切不可忽视这一点,有的年轻教师学位上去了,好几年蒙头做论文,专业外语的水平却没有上去,有些停滞不前了。由于非通用语种的资料有限,写论文、做研究时,没有英语或其他通用语种的资料那么充足,因而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收集、整理、理解和采用。久而久之,冷落了专业语种。我要说的不是翻译理论,也谈不上翻译研究,只是一种实践体会,与学习外语和教学实际有关联。在学习外语的方法上,我曾经与学生谈过“外语是读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的看法。意思是,学好外语要多朗读,当学生时每天要朗读一个小时外语,能读什么就读什么。这是一个土办法,多做翻译也是学好外语的一个土办法。
外语是交流的工具,也是研究的工具。我们应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并开展与专业有关的语言对象国、地区的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研究。教学与科研本不是一对矛盾,虽然存在时间和精力的冲突,但本质上是统一的,也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没有好的科研便没有好的教学,没有一定质量和水准的科研便没有含金量高的教学。翻译正是介于教学和科研之间的一种方法和实践。
翻译什么呢?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是当然的选择。提高语言水平可以有很多方法,我推崇两个方法:一是学习一种与专业外语有着历史文化渊源的古代语言,二是坚持做翻译文学和文献的事。文学作品翻译与作家研究的关联,文学作品翻译与对一个民族的心理认识、对一个国家的国民性的理解的关系,历史文献的翻译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和增强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的意义,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翻译不必追求高大上,但必须追求经典,对资源相对紧缺的非通用语种而言,更是如此。我不赞同不把翻译纳入科研成果计算的做法,译介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其价值往往是一些论文所不及的。
大家都做翻译,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我举北大和北外非通用语种的大家做一说明。季羡林、金克木、刘安武、邱苏伦,欧洲非通用语种的易丽君、冯志成、龚坤余等先生,都有很的翻译作品。在东方语种里,很多老一辈教师在翻译方面非常出色。如,波斯语教授张鸿年以及波斯语界的一个群体;又如,印地语教授刘安武、金鼎汉以及印地语界的一个群体。这些老师翻译了多少字数,我没有统计,很多波斯语、印地语的文学名著翻译都出自他们的手笔。《蕾丽与马杰农》、《波斯古代诗选》、《王书》等都是张鸿年老师的译作,尤其是2000年出版、由张鸿年等担纲翻译的《波斯经典译丛>18卷,堪称中国波斯语文学翻译的集大成。刘安武不仅自己翻译了普列姆昌德、泰戈尔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还主编了24卷本的《泰戈尔全集》(2001年出版),实际上是组织翻译了这部鸿篇巨制。这些在中国外国文学翻译界是名垂青史的。他们的翻译从品质上看有着鲜明的风格和特点:选题有条不紊,坚持经典本位;译文格调高雅,字里行间抖动着知识和学问;个体勤奋和团队协作相结合。这样的翻译就是一种学术研究行为,充分发挥了一个翻译家的艺术创造才能,译文具有很高的语言和文学的欣赏价值。因此可以说,翻译是外语教师的职业属性。
翻译·研究·比较(代序)
人才培养研究
“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云南省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东南亚语种“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国外教学质量监控调查与研究
——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
“中泰合作、跨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非通用语高级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
人文学视域下意大利语专业建设前瞻
关于实用型朝鲜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课程与教材建设研究
以翻译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非通用语种MTI教育课程设置刍议
数字语言教学平台在非通用语种翻译课中的应用
从功能主义理论出发再谈越南语翻译教学的课程模式
亚非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与平台课建设
瑞典语专业国家概况课程新实践
柬埔寨语阅读课程教材建设探析
非通用语翻译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从中国传媒大学孟加拉语专业说起
教学与教学法研究
加强资源整合,构建非通用语网络教研平台
非通用语教学中的“慕课平台建设”刍议
面甸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问题
尼泊尔语汉语语篇翻译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普什图语翻译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探析
塞尔维亚语翻译课程的问题与对策
意大利语笔译教学实践探微
越南语新闻听练课翻译技巧与实践训练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非通用语术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在哈萨克语一汉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葡萄牙语文学译著在葡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学生兴趣的葡萄牙语翻译教学
——以“慕课”体现形式为参考
认知语义学理论在泰语多义词教学中的运用
缅译汉作业常见错误分析
外语口语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以越南语为例
中国学生学习意大利语宾语代词的难点分析及训练方法
外语非通用语翻译研究论坛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