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一经提出,在学术界引起广泛重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证明依恋理论对人类的意义。本书便是对依恋理论的细化和应用。
本书将依恋理论与家庭系统疗法相结合,以孩子发展阶段为主线,同时细分各依恋类型下的不同应对策略并指出持不同应对策略的家庭成员互动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本书提出了依恋的动态成熟模型并将该模型与家庭系统疗法相结合使用,实践证明,二者结合对帮助来访者具有良好的效果。书中理论均以案例形式生动呈现,然后结合理论进行解读,易于阅读,易于理解。
本书适合所有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心理爱好者阅读。
1. 孟馥、刘丹,作序推荐;赵旭东、陈向一、李松蔚、陈海贤,倾力推荐。
2. 以生命发展展开全书,脉络清晰,案例典型。
2. 将不同依恋策略发展的情况融入案例中讲解,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3. 由案例引出教养模式,并将教养模式与依恋类型相结合理解。
4. 将依恋理论与家庭系统理论相结合,打通了精神分析与家庭治疗的壁垒。
5. 依恋与适应的动态模型,以独特的方式评估家庭系统内部的互动。
帕特里夏·克里腾登曾师从玛丽·安思沃斯(Mary Ainsworth),多年研究依恋与适应的动态成熟模型(DMM)。她针对个体一生中的各个阶段开发了依恋关系评估工具。2004年,欧洲家庭治疗协会向她授予事业成就奖。现在为国际依恋研究协会创始人兼主席。
鲁迪·达洛斯是英国普利茅斯大学临床心理学培训中心教授兼主任。他提出了依恋叙事疗法并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家庭治疗。
安德烈娅·兰迪尼是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科医师。过去20年来,他与帕特里夏·克里腾登合作,共同研究DMM。他在多个国家教授该模型及其评估方法,目前已经发表多篇文章并编著了多部图书。他在意大利多所认知与家庭系统心理治疗学院任职。
卡西亚·科斯洛斯卡是澳大利亚悉尼儿童医院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科医师,悉尼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儿科学和儿童健康临床副教授、脑动态中心临床研究员。目前已经发表大量论文,研究课题主要包括身心互动、如何治疗具有躯体症状的儿童、多模型处理复杂表征,以及如何将DMM和系统性思维融入临床实践。
目 录
引言 人类生命的律动:循环与变化  001
本书的主题  001
人际神经生物学  001
多样性  003
我们的目标  003
概念关联  006
一些案例  009
症状的功能  011
本书的创作特点  011
本书章节和重点问题的编排方式  012
对心理治疗师的建议  012
第 一章 出生与婴儿期  015
出生  015
适应行为的周期:人生的第 一年  018
出现问题时  030
为婴儿家庭提供更好的服务  041
概念和治疗原则总结  042
第二章 学步期以及意识与意图的萌芽  047
学步期的个体发展  048
依恋关系中的变化:目标矫正型伙伴关系  052
二元关系、三元关系和家庭功能  059
出现问题时  064
出生缺陷的创伤  073
概念和治疗原则总结  076
第三章 学前期:交谈与商量  079
个体发展上的变化  079
教养策略和教养模式  081
从二元关系到文化  085
当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时  086
通过话语来认识事物  087
新的自我保护策略  090
出现问题时  094
自闭症  097
概念和治疗原则总结  108
第四章 四五岁的儿童:信心、胜任力与其他儿童  111
孩子的兄弟姐妹  112
逐渐了解祖父母  120
婴儿夭折,改变整个家庭  122
改变、家庭与文化  124
出现问题时  126
概念和治疗原则总结  142
第五章 上学  147
个体发展上的进步  147
出现问题时  154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155
在人际关系框架中考虑ADHD  176
概念和治疗原则总结  177
第六章 学龄期:学习、归属和身份  181
发展过程:发育成熟的变化与新的调整  183
父母的发展  188
学龄期儿童的自我保护策略  188
基于人际关系的生理症状  190
人际关系中的适应性  192
出现问题时  194
教益  208
概念和治疗原则总结  210
第七章 成长与疗伤:DMM-FST 整合治疗  215
本书的价值  215
几个核心主题  216
关键的发展过程和治疗过程  219
家庭关系的评估  227
DMM-FST 整合治疗  234
附录 评估  249
婴儿关爱指数评估  249
幼儿关爱指数评估  250
 “陌生情境”程序  250
学前期儿童依恋评估  251
学龄期儿童依恋评估  252
青春期依恋评估  253
成人依恋访谈:DMM 方法  253
父母访谈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