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及其演化方法与概念》以认知科学的历史观为基础,从中导出了联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联结的四个结论。一是开放式地重新定义了存在、意识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使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命题既是认知科学的结论,又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规则。二是讨论了个体的意向性信念是大脑神经元网络结构的涌现,而个体信念则是制度的基础,从而直接对接了认知科学与制度经济学。三是分析了人类文明的唯*源头是个体的理性建构,并由充分自信的理性主体敢于付诸实践地创建,这不仅为人类文明的演化提供了认知科学的解释,也颠覆了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四是发现了哈耶克知识的分立的神经元网络结构基础,彻底破除了哈耶克个体主义方法的认知基础。作者进而分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批评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两元论,论证了理论历史学的可能性。
《制度及其演化方法与概念》探讨了如何以制度为中心,以生产的技术结构、分工形态和制度结构共生演化为主线索,更新人类社会演化史认知。作者强调认知科学的历史观,坚持任何科学命题都只是具有可证伪性的假说。本书旁征博引,在大量成熟文献的基础上,从科学历史观的结构,稀缺及其适应,生产、分工与制度,制度的分析方法,自然的演化及启示等方面,全方位厘清了认知科学的历史观的基本结构和观点。
推荐序:奇人,奇书,奇问
我认识李建德是在中国演化经济学会的年会上。他头发灰白、身板笔直、说话铿锵有力。我一问,方知他比我还年长三岁,今年已是七十有七了。
说他是奇人,第一奇在年长童心。别人都是退休安享晚年的年龄,他却还在经济学的基础问题和前沿领域奋发耕耘,不知老之将至。第二奇在他经历曲折。李建德上大学时就对理工科感兴趣,却被分到农经系。读《资本论》上瘾,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却被打成反革命坐牢,依然对资本论的兴趣不减。别人看来,他应当是伤痕文学的典型人物,他却是用逻辑和科学批评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批评了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结论竟然是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第三奇在他的研究方法,既不是时髦的新古典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也不是正统的政治经济学,而是用最前沿的认知心理学、脑科学和神经经济学,来分析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和逻辑问题,重新分析黑格尔、马克思、波普尔、哈耶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人自觉在跨学科的研究上走得够远,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问题都有所涉猎。但是,用前沿和未成熟科学如脑科学这样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古老的哲学经济学问题,还真是头一次看见有严肃的学者去做。更令人惊异的是,做这种尝试的竟然是年过七十、身居学术边缘地带的中国学者。这得有多大的定力!
说他是奇书,一是因为他的写作风格,接近黑格尔、马克思、波普尔,而非目前西方经济学主流的数理经济学。里面没有数据和数理模型,但是逻辑清清楚楚,令我想到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此种经济学的研究风格,连亚当·斯密也没有如此逻辑清楚,只能是受马克思的感染。二是他的内容几乎涵盖经济学和经济史的所有方面,其框架之宏大,在经验主义传统的中国实属罕见。如果读的不是中文,我会以为作者是爱好哲学、喜欢构造庞大体系的德国人。三是在目前经济学的分类体系里无法界定他的类别,既非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也不像是制度经济学,是否可以成为逻辑经济学?四是他的研究方法,并非关在书斋里苦思冥想、自娱自乐,而是观察时务,深研案例。他设计的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创生方案,在方法上和实践上,都超越孟加拉国小微信用银行的方案,让我拍案叫绝,全力向国内金融主管部门推荐。所以,他的研究是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是柏拉图式的象牙塔研究。
说他是奇问,是我把他的工作,归纳为一个方法论问题: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如认知科学和复杂科学的研究,能否回答经济学的基本难题?例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议和哈耶克的自由主义信念有无科学基础?
我目前对神经元经济学还涉猎不深,对李建德的成果还不能下结论。据我所知,目前神经元经济学和复杂科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性的探索,还未涉入经济学政策的争论。国内外至今少有人用新兴交叉学科的进展来探索经济学没有解决的基本问题。例如,复杂科学在演化经济学的应用,有人用分岔、突变、相变、涌现、序参量这样的科学概念,来描写东欧的转型和苏联的瓦解,也有人用复杂科学的方法来理解2008年金融危机的不稳定机制,都属于解读哲学上量变引起质变的科学模型,但是没有人尝试过把神经元与复杂科学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上升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大脑这样的哲学高度。
如果评价李建德的方法论,我认为他的特点,第一是高度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使命感,即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目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他坚定地支持马克思,而否定哈耶克。李建德的出发点,不是阶级斗争论,而是科学方法论。
第二是接受马克思的信念,要用科学来取代哲学,把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置于科学而非哲学的基础之上。如果成功,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当改名为马克思经济学,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要接受实验,包括历史实验的检验。苏联瓦解以后,重新恢复马克思经济学在知识界的信心,是一个极具勇气的理论创新。
第三,是难得的中国学者以平等心态来研究经济学的两个大家,左右对立的马克思和哈耶克,在研讨中又不失科学的客观性和对话的严谨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界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失去自己的文化自信。如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超出马克思和列宁的预期。但是至今中国理论界没有发展出系统的理论,来提高中国学术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李建德的探索勇气,回到马克思的初心,即从哲学、科学、逻辑上探索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与时俱进地引入演化经济学、神经元经济学和复杂科学的最新进展来更新经济学的探索,最后从微观机制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论证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合理机制,从认知经济学的角度反驳了哈耶克对社会主义可行性的质疑。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目前在中国与西方,当属西方所谓的异端经济学界敢吃螃蟹的第一人。我写这段话的时候,正好传来英国公投脱欧的消息。英国是亚当·斯密的故乡,自由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也是马克思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和资本论的地方。大英帝国的衰落史,见证了英美模式的衰落,也是哈耶克预言失败的见证。李建德能够平心静气地批评马克思和哈耶克的逻辑漏洞,需要的不仅是政治勇气,而且是学术根底。在这点上,李建德走在我们这一代经济学家的前面。
我愿意在这里挑战下一代的经济学学子,假如你有攻占经济学基础的雄心和勇气,假如你对付目前经济学的主流课程游刃有余,那不妨来试读李建德的呕心力作,测试一下你的逻辑分析和科学直觉,能否来一次经济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及脑科学的对话。无论你赞成还是批评李建德的著作,我相信你都会大大增加对经济学问题、经济学逻辑和经济学方法的兴趣,从而摆脱西方中心论的限制,走向全球化、信息时代、多元视角的新经济学。
李建德,曾用名彭建德,汉族,无党派。祖籍广东,1941年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农业经济系。曾在江西遂川县的乡镇基层工作16年,1980年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招聘考试成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1993年7月调入江西财经大学,历任该校的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2003年受聘为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终身教授,制度经济研究所所长,于2013年退休。
大学期间立志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曾以《资本论》为样板,以生产资料公有与劳动力私有这对基本矛盾为主线,对社会主义各基本经济学范畴逐一展开分析。改革开放后,开始探寻如何解决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诸基本问题,逐步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直至制度经济学等领域拓展,并于2000年出版《经济制度演进大纲》。至2003年,累计发表成果170余项,210余万字,得到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励15次。而后向演化经济学、合作经济学和作为社会科学基础的认知科学等学科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