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史料卷(套装上下册)
定 价:298 元
- 作者:黄伟林,李咏梅,刘铁群 编
- 出版时间:2018/11/1
- ISBN:9787559812216
-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218.67
- 页码:775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
商品库位:
“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是为全面展示60年来文学创作领域的优秀成果的汇集。《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史料卷(套装上下册)》主要收录了60多年来有代表性的广西评论家对广西当代文学的宏观研究文章(因20世纪50年代为广西当代文学研究的起步时期,当时的评论文章对广西当代文学研究有重要意义,遂保留了1958之前的7篇文章),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广西当代文学版图中“文学评论”这一支流的面貌。
1. 展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来广西文学评论与研究发展脉络,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2. 献礼书籍,制作精美,端庄大气。
一个有文学大师的国家或地区是值得自豪的。比如丹麦,虽为北欧小国,但因为有安徒生而得到全世界的尊敬。比如四川,地处偏远,但因为有李白、苏轼而足可傲视华夏。在当代广西,因为拥有梁羽生、白先勇、林白、东西等著名作家,让这个拥有喀斯特地貌的多民族地区,平添了文化的底气。
翻开中国文学史,从《诗经》到《楚辞》,从先秦诸子到两汉骈赋,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在群星璀璨的文学天空,都找不到广西的名家,读不到广西的名作。这种局面,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所改观。《百鸟衣》一瞥惊艳,《刘三姐》一鸣惊人。当时光的脚步迈进1990年代,《南方文坛》华丽转身,“广西三剑客”横空出世,文学桂军边缘崛起。文学桂军的崛起,体现了广西的文化自觉和转型发展。
这种文化自觉和转型发展,对广西形象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如今,人们读到这套广西多民族文学大系,除了想到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还会想到“百鸟衣”,想到“刘三姐”,想到“美丽的南方”。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说:“对于我来说,提起广西就会想起它的文学,在我心中的中国文学的地图上,广西远不像它的地理位置那么偏远,它正处在中国文学创造的中心地带。”
这是文学造就的广西。
认识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好的媒介是什么?
是文学。
我们因为莎士比亚的戏剧而认识英国,我们因为巴尔扎克、雨果、福楼拜的小说而认识法国.我们因为普希金、莱蒙托夫、叶赛宁的诗歌而认识俄罗斯,我们因为爱默生、梭罗的散文而认识美国。
那么,认识广西最好的媒介是什么呢?
当然还是文学。
阅读《百鸟衣》,我们才知道广西的大地是如此绚丽。
阅读《刘三姐》,我们才知道广西的歌声是如此动听。
阅读《台北人》,我们才知道广西人的乡愁如此深邃。
阅读《桂系演义》,我们才知道广西人曾经如此纵横捭阖、深谋远虑。
阅读《一个人的战争》,我们才知道广西人能够如此孤绝率性、平地拔起、卓然独立。
通过文学,我们可以了解广西的历史,认识广西的现实,感知广西人的性格,体会广西人的心灵世界。
为了展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文学成就,为了呈现广西文学经典化的历程,为了让广大读者获得一个最好的认识广西、审美广西的途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师生,凭数十年广西文学阅读之积累,积数十年广西文学研究之心得,多方搜寻,爬梳剔抉,编选了七大卷十二册数百万字的《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
当代广西文学是当代广西历史沧桑的记录,是当代广西人物形象的写真,是当代广西心灵世界的透视,是当代广西人文形象的重塑,是广西未来愿景的预见和想象。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指出最美好的,并把它同最坏的东西区别开来,是一世代带给另一世代的烦恼……”《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就是将那些最好的、最具代表性的广西当代文学作品从汗牛充栋的期刊、报纸、图书中精选出来,附之以该作者的相关信息和创作评论、该作品的相关信息和经典解读,使之铭文于眼前,铭记于内心,铭刻于历史。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60年的文学见证。是对广西文学精英的致敬,并将成为广西更多文学名家、文学名著的催生剂。
黄伟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特聘专家,文学桂军*具影响力的评论家之一。从事广西现当代文学研究30多年,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中国作家协会庄重文文学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著有《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小说的聚焦》《转型的解读》《文学桂军论》《桂海论列》等多部文学研究专著;主编大型史料文献丛书《抗战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广西现代文化史》“文学编”总撰稿。
导言
1950年代
田汉《把广西人民文艺运动推到一个新的辉煌的阶段》
胡明树《检查我们的工作,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
《全省文艺工作者组织起来,为争取本省文学艺术创作的开展与繁荣而努力!——广西日报社论》
周钢鸣《为争取广西省的文学艺术繁荣而斗争——一九五四年五月
二十六日在广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报告》
《为争取全省文学艺术繁荣而斗争——记本省文艺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
《把文艺创作赶上社会主义革命高潮!——为迎接全省青年文艺创作者会议而写》
《第一个春天——记本省第一个青年文艺创作者会议》
《欢呼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
周钢鸣《表现少数民族的同时代人——祝广西僮族自治区的成立》
于放《让我们的诗歌闪耀民族生活的光芒》
苗延秀《为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作品而努力——在区文联及作协广西分会
成立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刘硕良《从各方面推动文艺评论工作》
1960年代
郭铭《力争文艺事业更大繁荣》
李宝靖《描绘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
欧阳予倩《百花齐放中的桂戏》
潘红原《漫评一九六二年我区的短篇小说》
陆里《僮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谈几篇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
上官桂枝《加强文艺评论的几个问题》
刘硕良《可贵的开端,丰硕的收获——简评(广西文艺)七、八月号上的六个现代戏剧本》
1970年代
《繁荣文艺创作,为新时期总任务服务——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廿周年》
1980年代
樊笑云《解放思想,为繁荣文艺而奋斗——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广西代表活动散记》
陆地《解放思想,加强团结,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次文代会上的报告》
石榕《壮族文学的民族特色浅谈》
石榕彭洋《广西近年文学创作的回顾与展望》
梅帅元杨克《百越境界——花山文化与我们的创作》
黄伦生《追寻与创造——读追求“百越境界”的几篇小说新作》
蒋述卓《“百越境界”与现代意识——也来思考“花山文化”与我们的创作》
李昌沪《“百越境界”作品与时代精神》
武剑青《为繁荣我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再展宏图——在广西第二届少数
民族文学评奖授奖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陈实《走向花山,走向远方——评诗丛(含羞草)》
陈雨帆《要获得富于现代感的结构——关于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思考》
武剑青《团结起来,为振兴我区文艺事业而奋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在历史的反思中探索出新——壮族当代文学讨论会部分发言摘编》
王敏之《一个民族的文学觉醒与跨越——新时期壮族文学概览》
杨炳忠《发展中的壮族当代文学》
黄伟林《情趣和智慧——(广西文学)散文八年》
王敏之《作家,是文学成熟的第一要素——广西各少数民族作家之比较》
徐治平《壮族当代散文概观》
陈学璞《壮族当代文学民族性探索》
雷猛发《壮丽的南国长篇浪潮——广西三十年来少数民族长篇小说创作概述》
《广西文坛三思录》
杨炳忠《论瑶族当代文学审美品格的超越》
彭洋《躁动不安的广西文坛——“振兴广西文艺大讨论”记述之一》
陈学璞《涌动:在大潮之后——广西首届青年文学评奖断想》
杨长勋《对当代仫佬族文学的总体印象》
雷猛发《文明走向的艰难步履——试论瑶族部分小说的艺术探索》
1990年代
张宗栻黄伟林《被遗忘的土地》
武剑青《团结鼓劲,开拓奋进,争取我区文艺事业的更大繁荣——在广西第五次文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陈学璞《广西文坛新人扫描》
石一宁《走向文学新天地——简论“新桂军”》
彭洋《海与岸——评广西“下海”作家作品专号》
黄伟林《论新桂军的形成、特征和创作实绩》
容本镇《相思湖作家群现象溯源》
徐治平《新时期壮族散文概览》
张燕玲《从(含羞草)到(我们)》
2000年代
张燕玲《(南方文坛)与90年代文学批评》
黄绍清《论20世纪的壮族文学》
刘春《中国诗歌的几个热点及广西的对应——在广西青年诗会上的发言(节选)》
陈祖君《南方的声音——90年代两广诗人论》
黄晓娟《平静与坚实努力与坚韧——新世纪广西散文创作的风貌》
黄晓娟《心灵的风景线:论当代广西女性散文创作》
李建平《区域作家群的一个样本及研究意义——文学桂军系列研究论文之二》
潘琦《关于推动广西文学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
石一宁《为中国文学的多样性作出贡献》
肖晶邱有源《边缘的崛起——论文学桂军的女性书写与文化内涵》
张燕玲《绿叶对根的情意——与(南方文坛)同行》
2010年代
余爱春《(南方文坛)与90年代以来的广西文学》
张利群《论广西文学理论批评桂军的崛起及评价机制建设》
陈代云《“写歌人”与诗人的诞生——论“十七年”时期广西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观念》
黄伟林《广西文坛88新反思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解读》
陈代云《广西当代诗歌本土经验的想象与构建》
罗小凤《新世纪以来广西的新诗发展倾向与困境探察》
王迅《当代广西回族述略》
张柱林《语言选择与文化自觉——广西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写作研究》
黄伟林《花山岩画与广西文学——以花山岩画为中心的文学叙事》
张柱林《广西现当代作家的民族身份认同与主体建构》
张燕玲《近期广西长篇小说:野气横生的南方写作》
黄伟林《以漓江为中心的文学叙事——“广西当代多民族文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温存超《都安作家群:大石山区崛起的一支文学劲旅》
刘铁群《文学研究与公共视野——从新西南剧展看文学研究介入现实的可能及意义》
欧造杰《论广西当代文学批评家群体的构成及其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