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图天猫直营店
馆配数据采访
客户服务
欢迎进入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平台! 图书馆读者
登录
图书馆单位
注册
首页
公司介绍
新书资讯
书单推荐
中图法分类
出版社分类
采访数据下载
使用指南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平 台 介 绍
读者荐购指南
图书馆使用指南
联 系 我 们
新书资讯
·二十四节气|立秋
·二十四节气|大暑
·二十四节气|夏至
·科学出版社精品典藏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年度好书
·二十四节气 | 立春
·二十四节气│大寒
·二十四节气│小寒
新书推荐
·洞见真知:工业数据安全管理与实
·元宇宙解密
·卒中患者静脉血栓防控与护理
·古代中国的24小时
·元文类
·赢在沟通
·AI数字后期:Stable Diffusion绘
·今晚,睡个好觉
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论文集)
定 价:89 元
作者:王杰、(英)斯宾塞(Spencer,R.)
出版时间:2013/11/13
ISBN:9787511718266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中图法分类:
B83-53
页码:408
纸张:胶版纸
版次:1
开本:16K
商品库位:
9
7
7
8
1
7
8
5
2
1
6
1
6
内容简介
作者介绍
目 录
文 摘
《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论文集》系2013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上,与会学者所提交的论文合集,此次会议集中了国内外一大批一流学者,议题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生态伦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美学的未来、大众文化等论题,一系列论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对于相应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贡献。
王杰,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主编、国家社科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兼职教授,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
斯宾塞,英国学者,任教于曼彻斯特大学,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王杰
序言
第一部分
凯文·安德森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后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
“单刀直人!”
大卫·马格列斯
辩证批评与具体分析
巴得胜
马克思主义与新儒家的兴起
詹森·巴克
回归马克思:没有其他选择的革命
大卫·奥尔德森
电视真人秀、性别的自我意识和资本的形式
奥尔顿·德格雷夫
幽灵障碍:神经一马克思主义与灵魂的状态
马修·博蒙特
乌托邦的幽灵:马克思主义与未来
贾斯汀·奥康诺
“新唯物主义”抑或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丁声镇
马克思未来社会的观念与21世纪诸种社会主义模式
亚历山大·维克多罗维奇·彼得罗夫
环境伦理、社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障碍
第二部分
王杰,谢卓婷
中国悲剧观念:理论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朱立元,章文颖
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与现代美学革命
王元骧
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哲学反思
冯宪光
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李志宏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科学化维度——“知觉模式说”概论
孙文宪
论马克思主义批评对文学思想内涵的诉求
杨杰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精神
姚建彬
马克思主义同乌托邦究竟是什么关系——关于“空想社会主义”译名的检讨及其他
段吉方
文化研究与文化领导权——20世纪英国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向”问题
傅其林
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反映论美学模式的批判
王杰
马克思主义美学可以再度成为公共话语吗?
陈伯海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美学的未来
杨春时
发掘和继承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批判性,建设中国现代美学
夏锦乾
反思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流现象”——兼谈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关系
王振复
巫性美学:中国美学研究新路向
朱志荣
论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下性
徐碧辉
审美权利和审美伤害——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一个新视阈
于琦
真实与现实:齐泽克式的一个考察
邵瑜莲
左翼电影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贾洁
论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批评的伦理学维度
高建平
什么样的生产主义
陆扬
大众文化的另一种解读
第三部分
杨荔斌
肩起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时代使命——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会议综述
张蕴艳
马克思主义与中西美学的未来——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综述
而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历史在变动中产生、在变动中发展,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运动着的过程,而不是既定的种种现成的事物的集合。
动态生成观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存在论必然的、革命性的逻辑推演,它取消了现成的主客体存在的自明性,同时跳出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使哲学理论不再停留于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等简单、僵硬的非此即彼的二分法的问题模式之中,与辩证法具有精神上的一致性。它用双向互动的实践生成观代替了单向性的认识论或决定论的思维,在实践的高度上打破了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将哲学研究的视点从形而上学转向了现实的人生存在,使人与世界丰富多样的关系得以全方位地展开。
唯物史观所引发的美学的实践生成论的观点,对以往以主客体二分为基础的认识论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改换了新的提问方式,为现代美学的革命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和新的研究思路和视野。
首先,按照实践的动态生成观,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和作为审美客体的对象,都不是孤立的、既定的现成个体或实体,而是在审美实践中双向互动、相互生成的。美本身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现成的结果,根本不存在一种先在的、现成的“美”的实体、客体等待着现成的审美主体去发现和认识。所以,既不能单向地从审美客体的角度理解“美”,在客体上寻找现成的“美”的本质和规律;也不能单向地从审美主体的角度出发去理解“美感”,预设一个固定不变的审美主体去反映、认识、感受、理解美而形成美感。离开审美实践的动态生成观,将审美主体和客体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主客二分),抽象地追问“美”和“美感”在主体精神世界中产生的普遍原则,是不可取的。
第二,人与世界之间在审美活动中形成、建立起来的审美关系也不是现成的,因为根本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现成的审美客体(美)和同样固定不变的现成的审美主体,也就根本不存在由这二者建立起来的审美关系。
……
你还可能感兴趣
美学与艺术评论
中国当代美学文选
美学散步
曾繁仁学术文集(1-14卷)
美育与人生
我要评论
您的姓名
验证码: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