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适用的理论框架是法律方法论的基础性问题,而强调理论的实践性以及建构中国本土的法律方法体系,则必须建立在对中国当下司法实践的经验考察之上。 
	  《法律适用的理论重构与中国实践》法律适用的理论建构是以大陆法系传统为背景,以中国司法实践为潜在参照物,因而,理论建构与实践考察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对中国当下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描述和分析。进而主张,在理论建构与司法实践之间展开“反思平衡”,增强司法回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司法本身的品格。
 
	  朱政,男,汉族,讲师,法学博士。198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安徽省无为县。201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方法论、法社会学。先后主持国家民委科研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等课题4项,在国内CSSCI源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十篇,其中1篇为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全文转载。
	
 
	导论 
	
	第一章 法律适用的理念 
	第一节 法律适用的三种理念 
	一 严格裁判理念 
	二 自由裁判理念 
	三 兼顾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裁判理念 
	四 裁判理念暗含的矛盾 
	第二节 兼顾合法性与合理性裁判理念的法哲学争论 
	一 法的权威性与正确性之争 
	二 法的权威性 
	三 法的正确性 
	四 法作为排他性理由的重构 
	第三节 兼顾合法性与合理性裁判理念的政治学难题 
	一 立法权与司法权之争 
	二 西方语境下难题的缓解 
	三 中国语境下问题的初现 
	
	第二章 法律适用的模式之一:“经典”模式 
	第一节 法律适用的模式 
	第二节 司法三段论模式 
	一 司法三段论的基本结构 
	二 司法三段论的两大难题 
	三 虚幻的适用前提 
	四 政治学渊源:分权理念下的近代法治 
	五 哲学基础:事实、规范两分与真理符合论 
	六 小结 
	第三节 哲学诠释学模式 
	一 哲学诠释学与法律解释的本体论转向 
	二 法律解释的立场之争 
	三 典范研究:考夫曼的“等置”模式 
	四 本体论的法律真理与融贯论 
	五 理论困境 
	六 小结 
	第四节 三段论推理下的自由裁量模式 
	一 简单案件与疑难案件:拨开法律推理与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进霉 
	二 法理推理、自由裁量与法规范的拘束 
	三 法律秩序与法律解释 
	四 利益法学与利益衡量 
	五 评价法学与价值评价 
	六 法律漏洞与漏洞补充 
	七 小结 
	
	第三章 法律适用的模式之二:论辩推理模式 
	第一节 再访法律推理 
	一 法律推理:既是适用,亦是论证 
	二 缘何是“论辩推理” 
	三 法律发现与证立的两分 
	四 规范的适用与证立:阿列克西回应京特 
	第二节 当代西方主流法律论证理论 
	一 图尔敏的论证模型 
	二 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 
	三 “内部证成-外部证成”的分层论证理论 
	四 阿列克西-哈贝马斯的法律论证理论和商谈理论 
	五 沃尔顿的新论辩术 
	六 埃默伦的语用论辩术 
	第三节 法律论辩推理之展开 
	一 模式建构:“推理核”和“论辩层” 
	二 法律推理的理性:阿列克西一哈贝马斯框架 
	三 推理的步骤 
	四 推理的起点 
	五 推理的基本形式结构 
	六 推理的分析、重构与论辩的展开 
	七 作为“片段性省察”的法律修辞 
	第四节 几个补充问题的讨论 
	一 “论辩”何以达致“合意”? 
	二 “论辩层”:论辩的多样性及其推进 
	三 逻辑基础:非形式逻辑 
	四 有限理性与唯一正解论的谬误 
	第五节 多重评价标准 
	一 最低标准:合法性 
	二 理性标准:合理性 
	三 折中标准:可接受性 
	四 评价标准的体系化 
	
	第四章 法律适用的要素:论辩推理模式下的重构 
	第一节 法律适用要素的重构 
	第二节 法律发现:法律的界限 
	一 作为方法的法律发现 
	二 事实与规范之间:“必要的”诠释学循环 
	三 法律的界限与法源多元 
	四 宪法问题 
	五 法律发现的基本方法 
	六 法律发现的论辩:法源的司法识别与规范冲突的解决 
	第三节 法律解释:权威性论述 
	一 应当作“减法”的解释方法 
	二 法律解释的回归:释放法律规范的意义 
	三 法律解释的基线:文义 
	四 权威性论述与法律解释的论辩 
	五 法律解释权 
	第四节 事实认定:证据与论证 
	一 事实之“真”:重审似真性和盖然性 
	二 关于事实的论辩:一种司法的证明机理 
	三 法律事实的形成:“拼图”游戏 
	四 更多的事实 
	第五节 法律论证:独断与合意 
	一 论证的本质 
	二 论证的方法和要点 
	
	第五章 法律适用的中国实践 
	第一节 理论与实践:当“阳春白雪”遇到“下里巴人” 
	一 法律方法的运用与体系的建构 
	二 面向实践的法律方法实证性研究 
	三 重拾“中国问题意识” 
	第二节 案例研究:一种法律方法的实证性研究 
	一 案例研究能做什么 
	二 从法律适用的要素开始 
	三 加强论辩和说理 
	第三节 案例的选择与整体分析 
	一 案例选择综述 
	二 为什么民事案例 
	三 “公报案例”的整体分析 
	
	第六章 基于“公报案例”的初步分析 
	第一节 逻辑起点:法律适用要素的考察 
	一 法律发现的方法 
	二 事实认定的方法 
	三 法律解释的方法 
	四 法律论证的方法 
	五 其他问题 
	第二节 要素考察的接续:重审裁判理由 
	一 裁判理由的公开与不公开 
	二 裁判文书的重构 
	三 论证规则的建构与表达 
	第三节 初步结论:最高院的“法律观” 
	一 法律观:形式化倾向 
	二 实用主义态度 
	三 法律秩序的整合与困境 
	四 期待更多的结论 
	第四节 司法现代化的技术之维:通过法律方法建构中国司法的理想图景 
	一 法律方法:司法现代化的技术之维 
	二 维护法治:法律方法的能与不能 
	三 法律适用理念的调适 
	四 法律适用模式的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