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幸福感研究》以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为切入点,进行跨文化、跨学科、多视角整合。通过比较不同群体的幸福感水平与差异,从公共政策与心理技术两个层面探索中国人幸福感的提升策略。构建既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幸福感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测量框架。
本报告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社区发展报告”课题组编撰的2019~2020年度分析报告,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组织研究机构专家、高校学者以及政府研究人员撰写。本报告分析了2019-2020年中国社区发展的现状、挑战以及发展趋势。报告认为,2019-2020中国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本报告以翔
沁源治理改革创新的政策启示意义,是沁源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关系全局的战略发展设计为统领和中心,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下,逐步建构了科层治理模式、市场治理模式和社群治理模式这三种比较稳定的治理模式。在各个治理主体规则明确、分权且结构分化的政治社会条件下,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各司其职、相互支持的县域治理制度体系
本书收录作者公开发表的未曾被其他论文集收录过的论文32篇,根据文章内容分为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发展(1949—1957)5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政治发展(1957—1978)6篇,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政治发展(1978—2012)16篇;新时代的中国政治发展(2012—2019)4篇,另有1篇作为全书的
全书由5章,共20篇论文组成。本书是作者为纪念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30周年,以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为主题,遴选了20篇公开发表的论文,编著成这本个人文集,作为作者探讨“三农”问题的阶段性总结。内容涉及当代中国(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的土地政策、农业政策、粮食政策、农田水利政策,以及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等政策演变和历
本书收录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生有关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包括: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学员论坛”上的发言、马克思“科技—经济”思想形成的科技社会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研究、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研究读本》选取若干篇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著进行导读性介绍和阐释,包括内容选编、写作背景和意义、体系结构与观点、研究心得、研究文献等。从不同理论视角以专题形式尝试给予经典文本以当代解读。
《自在囚:明清塾师的生存状态》聚焦古代私塾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塾师,这是一个规模极其庞大,但却为传统史学所忽视的职业群体。作者以明清年谱、文集等文献为基础,将塾师还原到明清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运用社会文化史、集体传记相关研究方法,对这一群体的职业环境、从业方式、职业活动、科场角逐、社会生活、经济收入等生存实态,以及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报告》是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基于动机需求的大学生学习指导改革实验研究”(2015-2018)的结题成果。研究以山东省六所新建本科高校——潍坊学院(2000年)、泰山学院(2002年)、滨州学院(2004年)、枣庄学院(2004年)、菏泽学院(2004年)、德州学院(2
本书是以口述史为契机而引发的专题和团队性合作调查和研究。包括上篇老华侨华人:记忆、认同、国籍;下篇多元化的新生力量:选择、凝聚、经验。老华人和新生代华侨用自己的人生积攒下了斯里兰卡“一带一路”宝贵经验。这些经验的总结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了民族志和经典案例研究。“老经验”加上“新经验”可以为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