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德国经济与社会结构变化研究》主要以问题为线索,揭示和把握了德国从战后一直到今天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出现的变化、起因以及其间的关联。时间跨度上从1945年一直到2008年。全书主要依循国外,尤其是德国本土的新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学术方面的新成果,也有德国和欧盟官方公布的有关数据资料,进一步披露战后德国在社会结构上所处的状
作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逻辑》姊妹篇,本书在其基础上延展开来,详细阐释了中国国内的“微丝路”建设,包括自贸区建设、基础设施对接以及国内经济区域一体发展形成的更大对外开放格局,亚投行的成功筹建运转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步成果;国际方面,论述了中欧经济合作的新进展,中国与中东主要国家和地中海的重要国家全面建立了发展伙伴关
《食货半月刊》与中国经济社会史研究
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将三化协调发展理念融入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体现了区域发展特殊性与经济发展规律性的结合。本书将区域整体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子区域,分别予以研究;在编制指标体系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选择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参照系,以便纵向比较分析,预测未来的演进方向,提出具有预见性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向新常态阶段过渡,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曾经隐藏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日益显露。这不仅导致了短期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从而威胁经济稳定运行,而且阻碍了结构调整从而影响到经济长期发展。因此,主要从供给侧而不是需求侧对与新常态阶段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进行改革或调整,促进经济稳定运行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当下最为紧迫
本书在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和厦门对外开放愿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升级、智慧城市建设、对外人文交流和深化对台合作等方面对厦门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策略与路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在这个过程中厦门市需要把握历史机遇、立足自身特点、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努力将自己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
本书为《中国经济史研究》创刊30周年的纪念文选,包括丁长清《从开滦看中国近代企业经济活动和中外经济关系》《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浅谈晚清苏州商会与行会的区别及其联系》等几十篇文章,并附自1986年建刊以来的文章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