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剧曲集(男声卷)》曲集中唱段选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在音乐剧舞台上十分有影响力的25部音乐剧曲目。曲集以曲谱为主,并附上剧目介绍、曲目分析与演唱提示等文字内容,为使用者提供歌曲相关背景资料与演唱指导。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我们在曲目介绍中增加了乐曲作品本体分析的分量,以帮助演唱者更好的理解这些曲目在音乐本体方面
《乐之诗意·结构随想:R.施特劳斯七部交响诗之结构艺术》R·施特劳斯的早期创作是在父亲的倡导下崇尚门德尔松的风格和勃拉姆斯的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交响诗是音乐与文学、诗歌、传说故事、甚至哲学思想的有机结合,然而文学、诗歌、故事等则植根于一定区域的民族文化当中。所以,交响诗这一体裁也伴随着民族主义音乐的兴起而逐渐发展,在一
本书以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以及之前的传统音乐调查资料为基础,是对嘉兴市传统音乐--号子、山歌、小调、仪式歌曲和器乐的系统描述和综合提炼,反映了嘉兴传统音乐的风貌。
《中国单簧管合奏作品选(套装共7册)》中的部分曲目,原有钢琴和打击乐部分(是标准的合奏乐谱),在征得作者们的同意之后被删去了,原因是不利于普及。寻找单簧管专业以外的其他人员参加合奏(排练与演出)是一件难事。能全编制地演奏标准合奏乐谱的单簧管乐团全国更是寥寥无几。在这个提倡变革的时代里,打破传统模式,使合奏变得更容易更便
《音乐教育理论精选译丛·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卷):经典文选(1932~2010年中英文对照版)》是萨尔茨堡奥尔夫教学法论坛举办的纪念奥尔夫学院成立50周年系列活动的成果之一。这部经典文选收编了奥尔夫本人和在奥尔夫教学法的创立与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另外8位重要人物撰写的论文。这些论文发表于1932年到2010年,跨
音乐考古学是国内新兴的一门学科,贵州经历了近60年的田野考古,有关音乐考古方面的实物、图片、文字及发掘报告等资料相对分散于各地馆藏,对于出土音乐文物、器物的研究较少,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物的整理与研究较为缺乏。本书对贵州地域田野考古中有关音乐、舞蹈和少数民族传世文物进行了归纳与概述,试图对贵州多年考古发现的音乐文物
《创新音乐研究文丛:燕南芝庵<唱论>研究》是一个青年学者对《唱论》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对原文有比较精辟、准确的释解和译注,更重要的是,还有深刻的研究观点,阐发自己对《唱论》独到的艺术见解和艺术认知,对于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对于民族声乐的教学实践和演唱实践,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希望有更多从事演唱、教学、理论研究的人们能够静
《二胡新技法训练全攻略》这本书,是我基于以上的一些“堪忧”与前瞻学术性来构思创作和编著的。“前奏曲”(preludium)作为一种介于乐曲及练习曲之间的中小型曲式范筹,由于它着重于把乐器的技术技巧与音乐表现力恰当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重视技术技巧,又不能忽视音乐内涵,所以,“前奏曲”是演奏者“热身”的重要手段。我主张要
本书收集百色学院教师近五年来关于壮族民歌研究论文30多篇,从语言学、文学、民俗学、翻译学、音乐及传播学等对壮族民歌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研究。收录了《英壮诗歌的辞格对比研究——以博喻、转喻、讽喻、拟人等为中心的分析》、《接受视野下的壮族嘹歌修辞研究》等文章。
本书是中国古代音乐文献整理项目的第三辑,收录明代音乐专著63种,包括贺序隆《逸语》8卷、韩邦奇《苑洛志乐》20卷、张敔《律吕新书解》2卷、祝允明《猥谈》、吕柟《诗乐图谱》18卷、李文察《太常李楼云乐书》、刘濂《九代乐章》23卷、王邦直《律吕正声》60卷、王世贞《曲藻》、朱载堉《乐律全书十五种》、王骥德《曲律》4卷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