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第二部分是摘录,即散见于其他著作和书信中有关中国的论述。第一部分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中国的文章共18篇,除了一篇发表过程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新闻报》以外,都刊载在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上》。这些文章是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写的。第二部分是摘录,收录了散见于马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这组文章是恩格斯于1851年8月-1852年9月写成的,连载于1851年l0月25日1852年10月23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的德国栏目里。这是恩格斯总结德国1848年革命的一部重要著作。恩格斯通过总结德国1848年至1849年的革命经验,用阶级斗争观点分析德国的阶级结构,德国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失败
《德国农民战争》是恩格斯研究德国革命问题的成果,是总结欧洲1848年革命经验的重要著作。该著作于1850年夏天和秋天写于伦敦,载于《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第5、6期合刊。在1870年以单行本形式出版,由于深受德国工人读者欢迎,于1875年重印第二版。恩格斯生前曾准备对这部著作进行修订,因忙于马克思的遗稿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英雄人物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采用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了英雄人物与事迹所承载的英雄精神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系统分析了英雄人物及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间的亲缘契合,提出英雄人物与事迹是“具象”的、“行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阐析了英雄
本书聚焦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主题,展现了百年毛泽东文艺思想传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理论发展的伟大历程,提出毛泽东文艺思想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不断发展的四个高峰,即以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要标志的第一个高峰,以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主要标志的第二个高峰,以197
杰克逊以回顾19世纪诞生于法国的社会主义方式,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两股潮流——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逐一考察”,展示二者之间的斗争过程,揭示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提到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就不能不谈到这两种主义的缔造者——马克思与蒲鲁东。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成长环境,是后来二人形成不同理论旨趣,并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内在原因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系列教材(第2版)的其中一本。本书选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经典文献,分写作背景(概述)、主要观点(内容)、历史及现实意义、参考文献(延伸阅读)及研究与思考等五个部分进行解读,力求覆盖全面、重点突出,尽可能完整展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及其发展脉络。同时借鉴最新研究成
关于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与当代实践,学界当前的研究聚焦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关于金融资本运动规律的理论进展。相较于20世纪初列宁、希法亭等学者剖析的金融资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过程中对金融资本呈现出新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围绕现代金融资本展开讨论,分析其在运动领域、积累方式、对经济周期和危机的影响等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本书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板块中的知识点,选取百年党史中的著名故事、人物、事件、精神等,从党史角度拓展教学内容、方法和载体,将党的奋斗历程与伟大成就、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实践创造与历史经验融入“马
本书以深入掌握《共产党宣言》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把钥匙,从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介绍、《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背景以及对《共产党宣言》逐字逐句的解读等,为广大青年、党员干部讲授了一堂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共产党宣言》导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