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食事》是一本以饮食为主轴的汪曾祺散文集,传达汪老一个可爱的人生感悟:不热爱美食的人生是有缺憾的。只有懂吃、会吃的人,才能感受到活着的美好。春日里的樱桃、夏日里的西瓜、秋日里的河蟹、冬日里的小肥羊,吃是时间的变化;栀子花包的汤圆、桂花做的蜜酱、玫瑰花的糕饼,吃是自然的馈赠;喝酒的琉璃盏、品茗的陶瓷杯、盛水果的玉盘子
散文集。书稿收录散文作品百余篇,大部分曾在报刊公开发表。第一辑“明月照乡愁”,主要记录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挚爱等情愫,用写实笔法刻画故乡、家族多位有经历、有特点的人物;第二辑“生活万花筒”,主要记录对生活、生命、真善美等的感悟与思辨;第三辑“行走山水间”,主要记录对祖国秀美风光、地域风情等的旅行体验、体悟。作品篇幅短
《文坛缀英》是一本关于扬州文化名人的散文集。作者王鸿在历史的长河中艰难打捞文化精神的碎片,试图为一批曾为扬州文化建设作出杰出贡献却逐渐被人淡忘的已故名人,如张青萍、薛锋、晏炳森等,记录下他们生前的骄人业绩和感人往事。《文坛缀英》以真情实感再现了清晰鲜活的扬州文化名人群像,生动展示了扬州文化名人的生活状态与桑梓情怀,提供
这是作者近几年所写的散文、随笔,分三辑。内容以对生活的讴歌为主,间杂有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游记,还有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文学启蒙的回忆,对工作经历的反思,对人生的正能量的弘扬与思索,对名胜古迹、一花一草、山水间的记录和歌颂,以及对父爱母爱的深沉写实。作者娓娓道来,简洁而真挚真情。文字里的人文情怀和
本书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庆纪念文集,作者张新科曾掌校多年,其从自身真实经历和情感体验出发,以散文形式呈现了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流变与风物人情。通过回望来路,忆海拾贝,采撷那些闪耀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岁月年轮中的人与事,致敬先贤,映照现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本书包含三重特质,即既是一个学者独特生命记忆的固化
《教育的100种语言》由教育名家李镇西在丹麦游学的日记结集而成,第二版对第一版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并新增了作者2023年5月第三次赴丹麦考察教育的新见闻和新感悟。书中涉及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升学选择、中丹教育的不同等多方面的主题,为我们全方位揭开丹麦学校教育的面纱,助力广大教育工作者开阔国际视野、重新审视教育。
景廉(一八二三一八八五),满洲正黄旗人,颜札氏,字俭卿,又字季泉,号秋坪。咸丰九年(一八五九)景廉任伊犁参赞大臣,同治元年(一八六二)调叶尔羌参赞大臣,同治五年(一八六六)任哈密帮办大臣,同治十年(一八七一)授乌鲁木齐都统,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回京供职。景廉驱驰西北
本书为散文集,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有趣的意象、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呈现黄河口美丽灵动的植物世界,通过各类草木感知生命的坚强与文化自信。旨在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用文学的形式践行“金山银山”理论,打造黄河口生态散文的地标。在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本书倡导人与自然建立平等、健康的和谐关系,具有独特的时代价
本书收录其中的文章,大多写亲朋好友的言行事迹。有写父亲对他的谆谆教诲,“父亲是我人生的标杆”;有写母亲给予他的深情厚爱以及对他为人处事的深远影响;有写由执着热爱而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卓有惊人之处的奇人逸事,比如一生热爱痴迷于武学的李明福,对音乐与美术一生孜孜追求的李北庚,一生艰辛坎坷却又多才多艺的卖浆糟的王扣宏,“修表
本书是知名散文作家邓跃东自选的一部乡土散文集。该文集聚焦湘西雪峰山下故乡大地上的时代变革、利益激荡,以及乡村伦理和价值观念变化。在经历一波又一波折腾、过上好日子后,乡愁乡恋纠结在心,人们开始在迷途中徘徊、漂泊中重返、回望中展望、破局中构建。收录的每一篇散文,通过一桩桩刻骨铭心的事件、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人物,从烟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