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学习研究西方管乐器的专业基础教材,作者王震是浙江省乃至全国从事管乐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的权威专家,在多年演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理论总结、学术研究,最终凝结成这部教学成果。全书分史论、木管乐器、铜管乐器三个篇目,系统地介绍西方管乐器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以及各类管乐器的基本构造、发音原理、音响效果、艺术特征,还附
本书稿通过对汪派琵琶诞生时期的文化背景与社会机制的研究,分析汪派琵琶的形成原因。以此为基础,系统研究汪派琵琶创始人汪昱庭对汪派琵琶在演奏创新、教育理念、艺术思想等方面的贡献,描绘以汪昱庭为首的汪派琵琶早期的艺术风格。深入研究汪派琵琶第二代传人李廷松、第三代传人李光祖及第四代传承郝贻凡对汪派琵琶的贡献,从其演奏、思想等方
《绣赋》也称“苏绣印象”。作者对音色的写意性和旋律的造型性有所偏爱,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音色化、旋律化音乐语言的“编织”,意图捕捉记忆中姑苏绣品与园林中的光影——这些光影又在作者脑海中交织出多重的折射,由生此曲。该作品创作于2018年,之后多次上演,收获广泛好评。
中国校歌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历史的缩影,蕴含传统文化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校歌在百年发展中的变化,折射出我国教育由传统走向近代而步入现代的光辉历程。2017年,由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联合主办“留声岁月——上音与中国早期的大学校歌”研讨会,研究成果最终形成《留声岁月——上海音乐学院与中国早期的大学校歌》
本教材根据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内容适宜,编写目标清晰明确。教材重视钢琴与音乐课程的融合,弹唱的相互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视奏能力和儿歌弹唱能力。本教材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删除了传统教材大量的枯燥的练习曲,教师创编了大量的短小的练习曲和幼儿歌曲和供学生练习,更加有针对性、
这是一本探讨传统民族音乐在互联网生态中如何发展新的传承模式的作品。本书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基本理论出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及价值功能进行了较为详尽地阐述,并系统归纳了当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模式。随后,紧贴时代发展潮流,深入研究互联网音乐的发展趋势、传播途径及产业发展模式,以寻求传统民族音乐传承发展与
本书是一部关于音乐教学的艺术与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专著。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融合艺术与科学的学科,既需要教育者具备深厚的音乐理论知识,又要求其在实践中发挥创造性和艺术性。鉴于此,本书深入探究音乐教学的理论体系、音乐教学的艺术探究、音乐教学的科学设计、音乐教学实践的多元路径,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从而帮助音乐教育者更好地理解
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创作是音乐领域中的核心议题,关注的是如何将创作技法与作曲理论相结合,以提升音乐作品的质量和创新性。本书重点研究作曲技术理论知识以及各种乐器的理论知识与性能,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各类乐器的记谱、音域范围、各音区音色特点及演奏方式,从而为多声部乐器、管弦乐队等作品的创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本书还解析了多种音
本书以云南德昂族、彝族传统乐舞为研究对象,以推动云南德昂族、彝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本目标,从文化物质载体、文化形式、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对云南省德昂族和彝族传统乐舞进行了研究。本书共十一章: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别对云南德昂族和彝族的基本情况以及传统乐舞进行了介绍;第五章从“全民健身”和“一带一路”两个层面分析了云南德昂族
本书分别从培养模式、钢琴演奏技法、钢琴音乐作品的风格演绎、钢琴音乐作品的主要体裁、西方主流钢琴学派五个方面对艺术硕士钢琴演奏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行探索。